我用"随和"当盾牌,却挡住了所有真心

“我”在社交中常用“随便”“都可以”“听你的”,直到闺蜜指出“我”从不敞开心扉,“我”才意识到自己像个空的套娃。这种“随和”面具源于童年,七岁时为避免父母争吵升级,“我”学会了察言观色,高中时同桌的评价“我”还以为是夸奖。 真正的转折在28岁生日,男友订的餐厅不合口味,“我”虽习惯性说没关系,切蛋糕时却突然落泪。那晚“我”失眠,想到无数个“本可以”。 现在“我”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情绪急救包”,当身体出现胸闷、指尖发凉等信号时,就停下来问自己“此刻我真正想要什么”。上周部门聚餐,“我”第一次说“我不吃香菜”,虽紧张但也感到轻松。 如果总在关系里感到疲惫,要留意那些“下意识妥协”的瞬间。真正的亲密关系不需要削足适履,当开始表达“我想要”“我不喜欢”时,或许会失去一些关系,但留下的才是能接住自己所有棱角的人。这启示我们要勇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收获真正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为了迎合他人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久而久之失去了自我。我们应该从“我”的经历中得到教训,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真诚,勇敢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建立起更加健康和深厚的关系。同时,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关系中存在问题时,要及时做出改变,不要让“随和”成为阻碍我们获得真心的盾牌。只有主动去打破这种虚假的随和,才能让真正的情感在关系中流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