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抓习惯要趁早

聪明的孩子就一定学习成绩优异吗?答案是否定的。我观察班里的尖子生都是智商中等以上,而又踏实好学的学生,而那些反应机敏、有着各种“即兴智慧”的学生往往成绩不佳。那么取得好的成绩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答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才20%来自于智力因素,而剩下的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中就重点包含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每个模块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这件事不能靠心血来潮的点到为止,更不能靠兴趣使然的虎头蛇尾,它有一个形成知识闭环的完整过程,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孩子喜欢的内容,又有孩子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内容,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排除内心和外界的干扰,要极具耐心而坚持不懈,把每个模块的知识形成过程完成得高质量而彻底,决不能半途而废,决不能时好时坏或冷热不均。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保证集中精力地学习。班里总有聪明活跃的学生如“情报员”一样万事皆通,甚至连老师衣服的价格都研究个清清楚楚。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根本不过问学习之外的事情,有的孩子看上去显得有些木讷,他们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而且深钻不辍。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百事通”必然百事不通,只有凝心聚力才能把学习这件事做好,毕竟有那么多知识点需要记忆,需要掌握,需要靠它去破解难题。 既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此重要,而培养它就成了当务之急。 抓习惯,要趁早。有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坏的学习习惯,如果在孩子上学之初养成了坏习惯,那么改变就困难了,而且时间越久,改变就越难。例如学习的主动性,就要从小培养,有些孩子对玩耍更感兴趣,往往学习上的事就能拖就拖,就逐步养成了在学习上拖沓延迟的毛病。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要求其把做作业放在玩耍的前面,只有把学习的事情做好后,才能去做娱乐的事情。学习的主动性更体现在自主学习上,不用老师或家长的指使,而是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学习。这就需要家长通过奖励等措施,让孩子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才会逐步形成主动的学习习惯。 抓习惯,要具体。都说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难,而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最忌大而全。为了降低难度,家长要把需要养成的习惯化整为零,小步走,一点一点地完成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培养孩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不妨先从指导孩子怎么做课堂笔记做起,一个能把笔记做得有效而实用的孩子,不可能上课开小差。再如,让孩子形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不妨让孩子每天晚上把明天要学的新课程看一遍,用笔划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划出自己认为重点的内容,这就为预习课程找到了一个个切入点,孩子做起来更有目的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预习的习惯。 抓习惯,就要抓反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行为重复21天,就可成为习惯。在我看来,学习习惯可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形成,但是能否坚持长久那就不一定了,真正形成“稳定”的习惯,家长要做好抓反复的心理准备。例如在老师或家长的引导下孩子初步形成了阅读的习惯,而一方面有周围同学的影响,总在孩子读书的时候有着各种趣味性的活动在诱惑;一方面自身惰性的因素,可能觉得阅读名著远没有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更省事。在这样的内外干扰下,孩子很容易把刚刚形成的阅读习惯轻易放弃。因此,家长不要以为培养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万事大吉了,还要观察、叮嘱和检查,只有抓几个来回的反复,才能真正形成持久的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都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都吃它的亏”。我们期待孩子学习进步,健康成长,那就先从抓习惯做起吧。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