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有人说:“差不多得了,何必这么较真”“这次没做好,下次再努力,肯定能行”。可真陪来访者聊下去才知道——哪有“下次再努力”?有人定下学习计划,才坚持两天就因为“差不多”的心态放松,之后再想捡起来,总觉得“都落下这么多了,算了”;有人想培养一项爱好,刚遇到点小困难,就用“差不多会点就行”安慰自己,最后爱好也不了了之。原来“差不多”从不是“佛系”,是给成长设了道坎,往后的遗憾,比谁想的都久。 很多人没意识到,“差不多”背后要还的“债”,不止是当下没达成的目标,还有心里永远的“不甘”——那些本可以更好的可能性、对自我的怀疑,会变成一根刺,藏在以后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尝试里,拔不掉,也忘不掉。 更让人惋惜的,是那些被“差不多”心态影响的年轻人。有个来访者说,他一直想考研去更好的学校,可复习时,英语单词背得“差不多”,课知识学得“差不多”。结果成绩出来,就差几分进复试。他说,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满脑子都是“要是当时再认真点就好了”。 年轻的我们,总以为“差不多”是宽容,却没发现,它在悄悄消解我们的斗志。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妥协,到最后都会变成“怎么也弥补不了”的遗憾。 每次做这类咨询,都想跟那些抱着“差不多”心态的人说: 别以为“差不多”是“轻松度日”,它更像一汪温水,泡软的是上进心、是对自我的高要求,还有心里对优秀的渴望。 那些看似“安逸”的妥协,到最后都会变成“怎么也追不上”的差距。 若你正被“差不多”心态困扰,不必苛责自己,也别急着用“大家都这样”来安慰自己——不妨先和自己认真对话:你内心真正渴望的,是“安于现状,过着一眼到头的生活”,还是“再逼自己一把,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这一步想清楚,才能更清醒地选择接下来的路,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更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