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能给别人答案才是真的帮忙。后来才知道,尤其是在倾听和陪伴时,不停给建议反而容易让对方觉得被评判。真正重要的是:让ta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而我们更像一个引导者。 怎么做呢?第一,不贪多。别想一次解决所有问题,就抓住最近发生的、ta最想聊的一件事,轻轻切入。比如有人说“我最近压力好大”,你不要急着问“为什么压力大”——这太抽象了,可以试着问:“最近一次感觉到压力特别大,是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第二个技巧:少问“为什么”(Why),多问“怎么发生的”“是什么”(What/How)。“为什么”容易让人下意识防御,觉得自己被质疑;而问“发生了什么”,更像邀请ta讲故事,情绪就会自然流动出来。 我之前遇到过一位用户,她一开始只说“我觉得人生没方向”。我没有直接给建议,而是请她讲“最近一天中,哪个时刻你感觉特别无方向感?”她就说起早上起床发呆一小时的事。从这件具体的小事,我们慢慢聊到时间安排、工作反馈和自我期待——话题就打开了。 最后提醒自己:倾听不是急着“解决”,而是陪伴对方看清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你不需要拥有所有答案,但你可以通过一个好的问题,帮别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苏叶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