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亲子关系手记:在“放手”与“守护”间找平衡 从事心理

从事心理倾听工作多年,接触过太多被高中亲子关系困扰的家庭。家长们总说“孩子突然就远了”,孩子们却抱怨“爸妈管得太宽”,这段特殊时期的亲子矛盾,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需要双方在成长的阵痛中重新磨合。 有位母亲曾在咨询室里红着眼眶说,女儿上高二后,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分享学校的趣事,放学回家就关起房门,她多问两句学习,孩子就会不耐烦地说“你不懂”。这位母亲的焦虑很典型——高中阶段,家长习惯用“关注学习”来表达爱,却忽略了孩子此时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期,他们渴望被当作“成年人”对待,反感被过度掌控。后来我建议她试着改变沟通方式,从“追问学习”变成“分享生活”:比如晚饭后主动说“今天单位发生了件有意思的事”,而不是一开口就问“作业写完了吗”。两周后她反馈,女儿偶尔会主动搭话,甚至会跟她吐槽数学老师的讲课风格,亲子间的坚冰就这样悄悄融化了。 也遇到过不少“叛逆”的高中生,他们用逃课、玩手机来对抗家长的严格管教。有个男孩曾告诉我,他故意考差,就是想让父母“别再把分数当唯一的评判标准”。深入了解后发现,男孩的父母从小就对他要求极高,每次考试后只会说“下次再努力点”,却从未肯定过他的付出。高中孩子的“叛逆”,很多时候是对“不被看见”的反抗。他们需要的不是家长反复强调“你要优秀”,而是“无论你考得怎样,我们都在意你”。后来我让家长试着在孩子考差时说“这次是不是遇到难题了?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而不是指责“你怎么又没考好”。慢慢的,男孩不再用极端方式对抗,反而开始主动和父母聊学习上的困惑。 其实高中亲子关系的核心,在于家长要学会从“管理者”转变为“支持者”。有个父亲的做法让我印象很深,他的儿子高三时想参加篮球比赛,担心影响学习,纠结了很久才跟他说。这位父亲没有立刻反对,而是和儿子一起分析:“比赛在周末,不会占用上课时间,你可以把这周的复习计划提前安排好,既能参加比赛,也不耽误学习。”最后儿子不仅顺利参加了比赛,还因为心情放松,那次月考成绩反而进步了。这位父亲的智慧在于,他没有用“为你好”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而是用“一起解决问题”的态度,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与支持。 高中三年,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过渡期”,也是家长学会“放手”的“适应期”。家长不必焦虑于孩子的“疏远”,这恰恰说明他们在成长;孩子也该理解父母的“唠叨”,那背后藏着不擅表达的关爱。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永远亲密无间,而是彼此都能在对方的“放手”与“守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毕竟,父母与孩子的缘分,本就是一场看着他逐渐远去的旅程,而高中这段路,最需要的就是双方都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理解。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