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假期,很多孩子都开启了“吃好、睡好、玩好”的模式。但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家,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让他休息,他就宅在家里刷视频、玩游戏。结果,孩子越休息越累,越休息越想摆烂。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错误的休息方式,不仅无法恢复能量,还会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刷剧、玩游戏、无目的的娱乐......这些看似放松的行为,实则让大脑持续接受碎片化信息,导致了“注意力残留效应”,即使孩子们停止娱乐,大脑仍会无意识地处理之前的刺激,无法真正关机。所以,躺着不动或是被动的娱乐,都是无效的休息。 想让孩子有效的休息,我们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做一些容易获得心流体验的小事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专注地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会忘记时间、忘记自我、忘记周边的一切,你的内心会非常平静,会获得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心理学家也曾发现:当一个人处于心流状态时,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大部分活动会停止。孩子越是专注,精神损耗就越少。所以,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可以专注在当下,获得心流体验的小事,比如拼图、数独、自由写作、画画、DIY手工、烹饪、拆装实验……孩子的大脑和心灵都能获得滋养。●做一些跟平时反差大的事情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我们搬家,儿子一直在帮我搬东西、整理箱子。我们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八点,累得腰疼、胳膊疼,但儿子却非常开心,他告诉我说:他虽然身体有些累,但心里却莫名舒坦,他一直以来积压的情绪和压力都被释放了。记得有人说过:大脑有一套默认网格系统。当我们睡觉时,或是无目的地刷手机时,我们的大脑并没有休息,依然在处理着信息。只有当我们打破日常习惯,去做一些和平时反差特别大的事情,让大脑在不同的任务中切换,大脑才能像被重启了一样,得到了真正的休息。比如:让孩子从书桌走向运动场、走向野外、走向集市、走向大自然。让孩子从被照顾的角色转为照顾别人的角色,学学做菜、做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做做社区志愿者。让孩子多尝试新鲜的事情,新学一门手艺,新开始一样体验。让孩子试着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来一次公开演讲、独自旅行、参加挑战赛。让孩子麻木的神经得到强烈的刺激,让孩子的生命拥有更多的体验,让孩子的大脑一次次被打乱、一次次被重塑,孩子才能活得热烈、活得精彩,才能拥有无穷的能量一直向前。记得网上有个段子说:父母有个通病,看不得孩子闲着。确实,我们总觉得孩子闲着等同于“浪费时间”,所以忍不住想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活在自己的计划表里。但我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孩子的身体不是永动机。孩子的大脑也需要适度的“清理”和“整合”时间,来恢复活力。所以,繁重的学业不是剥夺孩子休息和休闲的借口。允许孩子累了就去休息,允许孩子在运动中释放压力,在娱乐中调节情绪,在无聊发呆中放空,允许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面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