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行为描述”是指对个体在特定时间、地点和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外显、可观察到的行动、反应或活动进行客观、具体、无评判的记录或叙述。 它的核心在于客观性和可观察性。理解这个概念需要抓住以下关键点: 1. 焦点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 它描述的是“做了什么”或“有什么样的表现”,而不是“为什么做”或“心里怎么想”。例如: ▪ 描述行为: “在小组讨论中,A 在其他人发言时连续用手指敲击桌面。” “B 听到坏消息后,眼泪从脸颊滑落。” “C 完成了 20 道数学题中的 15 道。” “D 与咨询师对话时,全程没有目光接触。” ▪ 描述行为: “小明在听到手机提示音后立刻拿起手机查看。” ▪ 描述行为: “当老师提问时,小红举起了手。” ▪ 非行为描述(解释/推论): “A 显得很不耐烦。”(“不耐烦”是主观推测的状态) “B 感到非常伤心。”(“伤心”是内在情绪体验,无法直接看到) “C 数学能力较差。”(“能力差”是判断和评价) “D 很抗拒这次咨询。”(“抗拒”是推断的动机或态度) “小明对手机消息有依赖。”(“依赖”是内在特征或状态的推论) “小红知道答案。”(“知道”是内部认知状态)。 2. 避免主观解释和评判: ◦ 行为描述力求中立,不添加解释原因、动机、意图、情绪状态、个性特征或价值判断。它只记录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测量到的具体现象。 ◦ 是: “孩子在玩具被拿走时大声哭喊,并伸手试图抢回玩具。”(描述具体动作和声音) ◦ 否: “孩子在无理取闹,撒泼打滚。”(包含了价值判断“无理取闹”和状态标签“撒泼打滚”) 3. 具体化和可量化: ◦ 好的行为描述是具体的,避免模糊笼统的词语。 ◦ 是: “患者在 5 分钟的面谈过程中摸了脸 12 次。” “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写作作业中出现了 8 个拼写错误。” ◦ 否: “患者看起来很焦虑。”(焦虑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作业错误很多。”(多少算多?什么类型的错误?) 4. 强调情境: ◦ 行为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整的行为描述通常会说明行为发生的情境信息(时间、地点、之前发生了什么、环境因素等)。 ◦ 例如:“在拥挤的电梯里(情境),当陌生人靠近时(情境),受访者向后退了一步(具体可观察行为),并低头看手机(具体可观察行为)。” 为什么要强调行为描述? • 客观性基础: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需要基于可观察、可测量的现象。行为描述是收集数据的基础方法。 • 减少偏见: 避免治疗师、研究者或观察者的主观偏见和预设影响对情况的判断。 • 提高信度(可靠性): 具体的描述更容易被不同的观察者一致识别和测量。 • 干预目标明确: 在行为治疗(如ABA - 应用行为分析)中,干预通常针对具体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自伤行为)或训练目标技能(如社交互动技能)。对行为的精确描述是设定干预目标和评估效果的前提。 • 诊断辅助: 在临床评估中,详细的行为描述有助于诊断(例如,记录强迫症患者的仪式化行为的具体表现、频率)。 • 沟通清晰: 在沟通(如案例讨论、研究报告)中,清晰的行为描述能让其他人准确理解发生了什么。 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 行为解释 / 推断: 基于观察到的行为,推测其背后的原因、动机、情绪或认知过程。这是行为描述之后的分析步骤。 • 行为分析: 除了描述行为本身,还包括分析行为发生的前因(Antecedents)和后果(Consequences),即“A-B-C”模型。 • 特质描述(如人格描述): 描述的是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如外向、神经质),而不是具体的、即时的、可观察的行为。 • 精神分析/动力学解释: 主要关注潜意识动机、冲突和过去经历对行为的影响,通常涉及大量推论和解释,而非仅描述可观察行为。 总结来说,心理学上的行为描述是:客观记录外部可观察、可测量、可记录的特定动作、反应或活动本身,避免任何解释、推测、评判或对内在状态(思想、情绪、动机、人格)的描述。它是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评估、干预和治疗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