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言传身教,细节决定孩子的一生!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老子的话。 意思是,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枝末节的小事开始积累的,所以要明白祸患积于忽微,要防微杜渐。 其实,这句话最适合有孩子的家庭。我把它送给有孩子的父母,一起共勉! 想想,人海茫茫,陌生的两个人在亿万人间相识相知相爱成婚,实属不易。爱到深处,情深之至,随之会孕育爱的结晶:孩子。 每个孩子在母亲的身体里,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婴儿,出生时都如一块白玉,干净、无暇。 然而,在孩子半生的世界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动力,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行为示范比言语教导更能塑造孩子的品格与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总是通过观察父母日常言行形成行为模式。有导师研究发现,孩子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发复制父母行为,无需刻意教导。 想起在小学时期,班里有个男生性格很暴躁,遇事总是不由自主的用拳头解决问题。老师不厌其烦的家访、教育,同学们先是让着、怕着、远着,结果是那孩子越来越孤僻越来越暴力。小学还没毕业,他就辍学了! 我们那个时代,辍学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尤其是小学就辍学!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之叹息。后来偶然得知,他很不幸,摊上了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母亲又身患重病,终日靠药物维持。据说,每次老师家访之后,他父亲不问缘由总是把他吊起来暴打一顿! 由此可见,从小到大,他父亲总是用拳头来衡量和证明一切!潜移默化,这孩子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也照着父亲的模式来表达。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换句话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孩提时,遵守社会规则,如排队、礼让、不乱扔垃圾,公共场合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骚扰别人等等,这些都是做父母必须对孩子告知和要求的基本行为规范。 从小,家长要求孩子礼貌,却对他人恶语相向;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喝酒打麻将…孩子更易模仿行为而非听从说教。父母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就会自然养成规则意识。反之,“熊孩子”一旦出没,轻则引起公愤,重则酿成大祸。 前不久,爆出因为“熊孩子”在公共区域的不良行为,导致家长群殴他人。其实,公共区域在孩子打扰他人时(如踢座椅、高声喧哗等),应立即制止并引导道歉,而非事后包庇,甚至还蛮横指责他人“欺负”小孩,为孩子“抱不平”。日前,警方公布处理结果,闹事家长被行拘、罚款甚至列入黑名单。 教育是彼此成就的旅程。当我们要求孩子“成为更好的人”时,需先活出那份值得钦佩的样子。你的行为,才是孩子未来人生的底色。当我们专注成为更好的自己,孩子自然追随这份力量。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