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企图用婚育来偷人生的懒 这并不可耻。你能意识到自己发心是偷懒,婚姻就是一个社会为普罗大众量身定制,稳定运作的机制,但还是做好承担代价的准备,那就不需要关注任何站在你对立面的观点。说的白一点就是结了、生了,甭管你是稀里糊涂生,还是深思熟虑生,开弓没有回头箭,买定离手就是了。但糟糕的是,有些人半梦半醒,一会儿要,一会儿不要,还喜欢【后悔】,就会陷入决策摇摆,甚至永远对现状时刻处于不满的境遇中。这种思维很动荡,全凭冲动意气,误以为选择、做了就完事了,压根就没意识到婚育课题只是人生众多维度的一部分。当然这么说也不是轻飘飘的,而是你敢选择,你敢消费,就要做好能力得跟上的准备。很多人要不就是对自己盲目自信,要不就是太偷懒,想要舒服,让婚育产物—孩子来替自己背锅,结果就是到处乱撒气,酿成了一个个家庭悲剧了。一个人没有收拾自己人生烂摊子的能力,就不要让自己进入多线任务作业。所以你仔细思考不难发现,人生这趟旅程根本不是在完成什么结婚、生子、事业有成的任务,而是你越早找到自己,越快理清自己想要的反而是最关键的。找到自己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你终于可以活在当下性了,不会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会为未来反复思量,浪费巨大的能量跟精力,而是我此刻想要什么,我有什么,我能不能承担选择之后的代价。这样的你还何惧是否要婚育,只会【我的人生我负责】。我一直都认为婚育与否没有对错,只要一个人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别人说的天花乱坠,也不需要过度地放在心上。但很多人还是把人生幸福这个命题与找个伴侣、生个孩子等搅和在一起。都说人与人之间关系要课题分离,实际上还有一个维度漏掉了,那就是做好把个人人生维度的幸福感、自我成长、满足感与婚育做好分离。婚育与否与一个人有无幸福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一定有人婚育了就会幸福,因为他对幸福人生图景的全部设想,就是身边必须站着几个人,来补全自己社会身份的完整度。但如今这个文明高度进化的时代,我不确定不婚育就一定不幸福。既然人都是要内求的,那么这种幸福力更多应该是来自于一种心境,而非一种附加条件。当幸福需要另外一个人来配合的话,那么大量孤身一人的时刻,岂不是就不配幸福,感受不到幸福?但显然不是,很多人单身,不婚育状态的时候,也在认真地生活,也在自己人生的主线任务上坚持。他们奋斗事业、照顾父母,并没有因为不婚育就自暴自弃,产生自我怀疑。能有幸福感知力的人,处于什么阶段都有能力去感知,没有道理你一直感知不到,结果有一天进入婚育关系,你突然就具备这个能力了。没有这回事,今天你之所以看到的不都是童话故事之后的美丽结局,而是各种撕扯与悲伤的故事下文,就是人生本不是童话,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唯一的答案应该在自己身上。不管你卡在什么阶段,最终的钥匙都在你自己身上。上周有读者留言说已婚已育的我,说大龄未婚是一种优势,是居心叵测,我想他应该是认为大量的人想要进围城而不得。我说这是一种优势而非困境,并没有让这类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两码事,当你大龄未婚到半路的话,不想要坚持了,找个人凑合下半生跟既然等到现在,不想要将就,继续关注自己,后者一定比前者更笃定,也更有底气。凑合能有什么好事,只有心甘情愿想要,自己笃定地去做,发愿更强,得到幸福的概率也更高。被迫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你不得不上班、不得不凑合、不得不将就,最终就是忍到不能再忍。人生永恒的命题就是时刻关注自己的兜底能力,时刻关注自己能不能把选择的生活过好,这比整天想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孩子,情绪反刍强多了。进入婚育的女性不要把自己工具化,虽然不可否认的是,进入亲密关系是一种自我意志的掩盖。但你还有你这部分,不要用牺牲跟奉献的过度思维来经营婚姻,牺牲就必有忍,但理清自己的主线任务,甘之如饴地去承担自己选择之后的生活,只有心甘情愿,只有行动跟思维的顺滑。人生的主角是自己,不是婚育,更不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