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倾听师,我们常是焦虑与抑郁来访者情绪的“容器”,当他们带着极端情绪、说出攻击性语言时,如何守住边界又护好自身能量,是每位同行都需修习的课题。以下几点,愿与你共勉: ⭐先做“情绪锚点”,不被卷入风暴 来访者的攻击性往往源于内心的痛苦,而非针对我们。此时不必急于反驳或自我怀疑,可先用温和的回应稳住对方,比如“我能感受到你现在很愤怒/难过,这些情绪一定压得你很累”。先接纳他们的情绪,再引导表达背后的需求,避免被对方的情绪带着走,这是守住边界的第一步。 ⭐清晰“角色边界”,不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要明确:我们的职责是倾听、陪伴与引导,而非“拯救”来访者,更不必为他们的极端想法或攻击性语言买单。当对方说出“都是因为没人理解我才变成这样”“你根本帮不了我”时,可坦诚回应“我会尽力陪你梳理,但改变需要我们一起慢慢来,你不是一个人”,既传递支持,也悄悄划清“责任边界”,避免因过度共情而背负心理压力。 ⭐用“有限共情”,给能量加层“保护罩” 共情是倾听师的核心能力,但“无限共情”易导致能量内耗。沟通时可保持“共情但不代入”的状态——理解对方的痛苦,却不把这份痛苦“吸”进自己心里。结束对话后,及时做“情绪剥离”,比如花5分钟写一写“今天来访者的情绪是他的,我的情绪是我的”,避免将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入生活。 ⭐定期“能量补给”,不让自己成为“空电池” 面对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倾听师的能量会不断消耗。每天需留出专属的“充电时间”:可以是泡一杯茶、读几页喜欢的书,也可以是和信任的人聊聊天、去户外走一走。当感觉自己状态低落时,不必硬撑,可适当调整咨询排期,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持续为来访者提供温暖的支撑。 5. 善用“支持”,不让困惑独自消化,遇到难以应对的极端情况,别忘记寻求帮助——和督导交流困惑,与同行互相倾诉,这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对自己、对来访者负责的表现。有时,他人的一句点拨,能帮我们更快理清边界,找回能量平衡。 作为倾听师,我们既要温柔接住来访者的情绪,也要记得为自己撑一把“伞”。守住边界不是疏远,而是为了更长久地陪伴;保护能量不是自私,而是为了更稳定地发光。愿我们都能在这份温暖的事业里,既照亮他人,也守护好自己内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