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力是个体生命力、自我感知的外显。不是说别人没有审美,或者审美有高下之别,而是一个人的审美力凝聚着他走过的路、经历的故事、性格、行为偏好、价值观、精神追求等,差距越大代表两个人在这些维度上,很难达成一致的频率,那自然强扭在一起,肯定是不会有多甜的。这里的审美力不简单是好看,也绝非是单纯对美的感知,而是一个人自我投射、自我决策体系的呈现。你选择什么样的衣物、选择怎样布置你的居家环境、化什么样的妆容,自然而然会去思考:我是谁,我有什么特点,我偏好什么,我擅长什么,怎么样才能扬长避短,最终可以呈现出一个整体的美学观感,这是一个剖析自我,正视自我,看见自己的一个过程。而没有审美力或者不注重这个能力的人,他们也较少自我觉察,选择的事物标准都是听之任之,随大流。随大流不是不好,只能说安全,但没有自我,自我很难突显出来,人就容易泯然众人矣。人肯定会有跟人群一致的某几面,但不可能全部脉络、纹路、特质都一样,俗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归根结底你还是不一样的你,去挖掘你疑惑的、不同于人群的那些部分,这个过程就是在构建自己,觉察自己,找到自己的过程。跟表达输出是一样的,前两周给学员上课的时候我一再强调,如果你总是在模仿,但没有超越或者自己的那一部分,又岂会有稀缺性呢。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故事以及洞察、捕捉需求的能力,才是当下这个高度同化世界上最鲜活的素材,你去生活,你去感受,你的表达欲绵延不断,你的创造力也会被激活,那你的输出就是作品,而不是堆砌的素材。审美感知力强的人,他的主体性跟风格也越强烈,更愿意也能更丝滑自我表达,不容易出现走回头路的事情。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一类人从来都没有自我这个东西的,或者严谨一点说,他们不在乎这个,随波逐流对于他们来说很舒服,没有什么特别想做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人做什么,自己跟着做什么,活得正确,至于快乐与否,自满与否,这是另外一个层次的追求。没有审美力的人,自然也不在乎精神的满足。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先越过自我,跟大多数人做一样的选择,过一样的人生,到头来还是要回到自我的这个课题,这就是回头路。人生这趟旅程只要一个人没有停止思考,【我】是一个你每个阶段疑惑丛生,情绪反刍,都要随时反问自己的问题:我想去哪里?我想要什么?我有什么?最终我可以去哪里?有审美力的人对自我的探索也会比更多人提前一步。可想而知,两个人一个对自我有建构需求,一个没有,久而久之彼此认知之间的鸿沟就会拉大,按照关系交往的频率吸引,你们对同看一部电影、穿着打扮都彼此没有欣赏,没有审美感知力,没有碰撞,又岂会互相吸引呢。审美差距大,三观的差别也大。这不是说两个人不允许有审美差别,事实上不同本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两个人审美势差到你无法看见对方,对方也无法看见你,那又如何求同存异,如何在包容与和谐相处的氛围中保持可持续的关系进展呢。懂得欣赏他人的不同,允许他人有自我的表达,也是一种审美直觉。一个有自我坚持,自我洞察力的人,他的审美力是带有攻击性的,立场鲜明、风格独特,这种特立独行,也是在释放生命力,勇敢活着的象征。怎么样培养审美力?我自己最推荐的方法就是借由表达来找到自己,文字跟语言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你可以借由思想带来的碰撞跟火花拓宽自己对美的理解、对这个世界万物万事的思考与包容。很多人只是把语言作为工具属性使用,其实这仅仅只感受到最浅表层的功能,而忽略了语言可以调动情绪,刺痛人心、富有感染力以及灵魂共鸣的作用。精准以及富有审美力的表达,是有极强的穿透力的。当然很多人都说审美是一种天赋,但我觉得也并非不可后天培养,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地构建对自我的觉察,审美力会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