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本身的困难与挫败 基础薄弱,跟不上课堂进度,长期处于“听不懂、学不会”的状态,积累大量挫败感。 学习方法不当,花了时间却没效果,逐渐失去对学习的信心。 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觉得知识枯燥、与生活无关,找不到学习的意义。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对成绩期望过高,过度施压(如频繁批评、对比他人),让孩子把学习和“被指责”绑定。 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争吵、忽视孩子),孩子缺乏安全感,无法专注于学习。 家长自身对学习的负面态度(如抱怨“读书没用”),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对学习的认知。 3. 学校与社交因素 与老师关系紧张(如被批评、误解),对上课产生抵触情绪。 遭遇同学间的矛盾(如被孤立、欺负),害怕去学校,进而逃避学习。 学校的评价体系单一(只看重分数),孩子的其他优点得不到认可,自我价值感低。 4. 孩子自身的心理与状态 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精力无法集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包括学习。 沉迷电子产品(游戏、短视频),相比学习,电子设备能带来更即时的快乐,导致对学习的注意力转移。 青春期阶段,自我意识增强,可能通过“厌学”来反抗权威(家长、老师),表达自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