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孩子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核心是观察其面对挑战、困难和评价时的语言、行为和态度,以下是4个关键判断维度: 1. 面对“有难度的任务”时:看是否愿意“主动尝试” - 成长型表现:会说“这个有点难,但我想试试”“我之前没做过,慢慢学应该可以”,即使一开始做不好,也会坚持探索(比如反复搭不好积木时,会换方法而非直接放弃)。 - 固定型表现:直接拒绝“我不会,我做不到”“这个太麻烦了”,或没尝试就预设失败“我肯定做不好,还是别试了”。 2. 面对“犯错/失败”时:看归因方式和反应 - 成长型表现:会分析问题而非否定自己,比如“我刚才步骤错了,再试一次应该就行”“这次没做好,是因为练习太少了,多练几次就会了”,不逃避错误,愿意接受指导(如主动问“妈妈,你能教我怎么改吗”)。 - 固定型表现:容易自我否定“我太笨了,怎么都做不好”“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或找外部借口“是题目太难了”“工具不好用”,且拒绝再尝试(如摔了画笔说“再也不画画了”)。 3. 面对“他人的成功”时:看态度是“羡慕学习”还是“嫉妒否定” - 成长型表现:会关注对方的努力过程,比如“他跳绳跳得好,肯定每天都练习了,我也每天练,应该能像他一样”,把他人成功视为“可学习的榜样”。 - 固定型表现:会归因于“天赋”或否定对方,比如“他本来就聪明,我再练也没用”“他肯定是运气好”,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不愿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做事)。 4. 面对“他人的评价”时:看是否关注“改进方向” - 成长型表现:听到批评时会关注“如何改进”,比如老师说“你写字有点歪”,会问“那我怎么写才能变正呢”;听到表扬时会关联“努力过程”,比如别人夸“你故事讲得好”,会说“因为我昨天在家练了好几遍”。 - 固定型表现:听到批评就情绪低落“我真差”,不愿接受建议;听到表扬会归因于“天赋”,比如“我本来就会讲故事,不用练”,且不关注后续如何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