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核心是引导其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而非固定不变,关键在于家长的语言反馈、任务设计和失败态度。 1. 用“过程性表扬”替代“天赋性表扬” 这是最直接的干预方式,通过语言强化孩子对“努力”的重视。 - 错误示范(固定型):“你真聪明,这道题都会做!”(将成功归因于天赋,易让孩子回避挑战) - 正确示范(成长型):“你刚才反复尝试了3种方法,终于解出来了,这种坚持特别棒!”(将成功归因于努力、策略等可控因素) 2. 主动让孩子接触“可控的挑战” 避免只给孩子做“轻松能完成”的事,适度挑战能让孩子体验“努力→进步”的因果关系。 - 比如孩子会10以内加法后,可尝试“15以内加减+画图辅助”,允许其先犯错,再引导总结方法(如“刚才漏算了个位,下次可以先圈出10个再算”)。 - 强调“挑战的目的是学习,不是必须成功”,比如“这次拼图没完成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哪部分难,明天再试试”。 3. 重构“失败”的定义,把错误当“学习素材”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的反应直接影响其对失败的认知。 - 不否定情绪(如“这有什么好哭的”),而是共情+引导分析:“没拿到比赛名次,你肯定有点难过吧?我们可以一起想想,这次哪些地方可以调整,下次也许会更好。” - 用具体案例具象化“成长”:比如翻出孩子1个月前写的字,对比现在的字说:“你看,之前你总把‘3’写反,现在都写对了,这就是练出来的进步呀!”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