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过度投入却陷入迷失,本质是个体在亲密关系里因“自我边界消融”与“心理需求错位”,引发认知偏差与情感内耗,这一现象可通过多个心理学理论拆解其核心逻辑。 从依恋理论来看,健康的亲密关系建立在“安全型依恋”基础上,而“太用力”往往源于焦虑型依恋模式。这类个体常因害怕被抛弃,过度关注伴侣的需求与情绪——比如无底线妥协、放弃个人社交圈、时刻报备行踪,试图通过“过度付出”维系关系。但这种失衡的互动会逐渐模糊自我边界,个体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伴侣的反馈中:若伴侣回应积极,便觉得自己有价值;若伴侣稍有疏忽,就陷入自我否定。长期下来,个体逐渐忘记自身的喜好与需求,最终在感情中失去对“自我”的清晰认知。 从自我决定理论分析,“太用力”的感情会破坏关系中“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的平衡。一方面,过度付出的一方会因“自我牺牲”产生隐性期待,若期待未被满足,易滋生委屈与怨恨,导致自身“胜任感”受挫(觉得自己“连感情都经营不好”);另一方面,被过度投入的一方会因伴侣的“控制式关怀”失去自主性——比如被限制社交、被要求按对方意愿生活,进而产生压抑感,引发关系矛盾。而当矛盾出现时,过度投入的一方往往会将问题归咎于“自己还不够努力”,陷入“越用力越迷失”的恶性循环。 此外,认知偏差中的“证实性偏见” 也会加剧这种迷失。过度投入的个体为证明自己的付出“有意义”,会刻意忽略伴侣的负面信号(如冷漠、敷衍),只关注正面反馈,陷入对“完美关系”的虚幻认知中。当现实与预期产生强烈反差时,个体易因认知崩塌陷入深度迷失,甚至无法判断这段感情是否还值得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