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位育儿博主吐槽:和老公总因教育理念吵架,自己操碎心规划孩子学习,对方却总说“差不多就行”,评论区瞬间被妈妈们的共鸣刷屏。 作为每天接触亲子家庭的心理咨询师,我想说:这种“妈妈全能、爸爸隐身”的模式,从来不是“爸爸懒”这么简单,而是一场两人无意识共同塑造的家庭剧本。 就像这位博主的经历:孩子教育的大小事她全包了——研究编程课路线、盯学习进度,连书包里缺什么都只有她清楚;而爸爸对KET/PET、奥数这些育儿知识完全陌生,也没主动去了解,给娃买零食饮料很积极,一提到续报编程课就反对,觉得“学这些没用”,为此吵了好几次。 很多人会说“爸爸太不上心”,但深挖一层会发现:当妈妈主动扛起“教育导师”的角色,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到,爸爸其实在无形中被“默认”了——“你不懂也没关系,我来就行”。 久而久之,妈妈会陷入“我必须做到完美”的焦虑,生怕哪一步没考虑到影响孩子;爸爸则会因“不懂、做不好”陷入习得性无助,觉得“反正我插不上手,不如不管”。两个人看似对立,实则都在无意识中,把“妈妈操心、爸爸隐身”的剧本越演越真。 想让爸爸从“隐身”到“参与”,核心不是指责“你为什么不管”,而是给爸爸创造“能做好、有价值”的参与路径: 找到爸爸的“育儿触点”:就像那位博主,爸爸因孩子“我喜欢编程”的坚持,才开始支持课程。每个爸爸都有自己的优势(运动、探索欲、动手能力…),找到孩子感兴趣、爸爸能接住的“触点”,让他先从“小事”参与(陪娃运动、做手工),积累“我能做好”的正反馈。 打破困局的钥匙,藏在“放下对错评判,共同寻找新的参与方式”里——毕竟,孩子需要的不是“全能妈妈+隐身爸爸”,而是“两个人都在努力靠近他”的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