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自己”四个字,说出口轻飘飘,落在心里却重千斤。尤其当童年那些不开心的片段,像旧胶片般反复在脑海里播放时,我们总被困在“如果当时”的执念里,以为是自己不够坚强,才走不出过去的阴影。其实,真正的放过,从来不是强迫自己遗忘,而是学会与那些回忆温柔相处。 别急着否定那些不开心的情绪。小时候被父母误解的委屈、和小伙伴闹矛盾的难过、考试失利后的自卑,这些情绪从来都不是“矫情”。试着找个安静的傍晚,像对待朋友一样和自己对话:“我知道你当时很难过,换作任何人都会委屈。”承认情绪的存在,是放过自己的第一步。很多时候,我们越是压抑回忆,它越会变本加厉地浮现;而当我们愿意直面它,它反而会慢慢失去伤人的力量。 可以给童年的自己写一封信。拿出一张纸,写下当时的场景:“记得小学三年级,你因为打碎花瓶不敢回家,在楼梯间蹲了好久。”然后以现在的身份回复:“现在我知道,妈妈当时的生气只是担心你受伤,她后来还在厨房偷偷给你留了热粥。你没有错,只是个害怕犯错的小孩。”文字能帮我们跳出“当事人”的视角,用成年人的包容,拥抱曾经脆弱的自己。 把回忆“存档”,而非反复播放。就像手机里的旧照片,我们不会删掉,但也不会时刻翻出来盯着看。当童年的不开心再次浮现时,试着告诉自己:“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我已经有能力保护自己,不用再害怕了。”然后把注意力拉回当下——窗外的晚霞、手里温热的茶、明天要读的新书,这些真实的此刻,才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 放过自己,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可能需要我们一次次温柔地提醒自己: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我们值得被好好对待。那些童年的不开心,终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旧邮票”,见证过我们的脆弱,却不再能束缚我们的未来。从今天起,试着和自己说一句:“过去辛苦你了,以后我会好好陪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