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的自私

地铁上的争吵总来得猝不及防。穿西装的男人斥责穿校服的女孩:“你就不能往里面挪挪?年轻人怎么这么自私。”女孩攥着书包带没说话,下车时我看见她校服后襟沾着片油渍——刚才为了让一个老人,她半个身子都探在过道里。 我们总在别人身上轻易贴上“自私”的标签。朋友没秒回消息,是“只顾自己”;同事拒绝帮忙,是“格局太小”;父母坚持己见,是“从不考虑我的感受”。可转头自己忙着赶工没接电话时,会说“我这不是有事吗”;拒绝额外工作时,理直气壮“这不在我职责范围内”;坚持让孩子按自己规划走时,默念“我都是为他好”。 原来自私是面会拐弯的镜子,照向别人时棱角分明,对准自己时自动磨成圆镜。你抱怨伴侣总把剩饭推给你,却忘了他每次都把虾壳剥好放在你碗里;你指责朋友记不住你的生日,却没察觉自己也常错过他的重要时刻。 那些被我们定义为“自私”的瞬间,不过是对方在用他的逻辑对待世界。就像你觉得分享是美德,他认为边界感更重要;你视牺牲为深情,他相信独立才是尊重。没有绝对的自私,只有不同的优先级。 下次想说“你真自私”前,不如先问问自己:如果我站在他的位置,会不会也做同样的选择?毕竟我们都是借着评判别人的镜子,偷偷照见自己的模样。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