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班成为逃避自我的保护壳》指出,越来越多年轻人用工作填满生活。前同事小陈主动加班,用忙碌逃避面对真实自我的恐惧,他以KPI奖金和领导夸奖填补内心“存在性空虚”,却切断社交联结,生病住院时无人探望。改变从微小决定开始,建议他留三十分钟“空白时间”,他逐渐爱上这种“无用时刻”,感受到晒太阳比刷加班工资条更幸福。 《为什么你总爱说“随便”?》提到,生活中常有人用“随便”“都行”回应他人,这背后是讨好型人格和深刻的自我否定,害怕表达需求被讨厌。压抑真实想法会滋生怨恨,如团建投票时新同事小雨小声表达想唱KTV被忽视,她整晚不乐并辞职。打破这种循环需进行勇气训练,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感受被尊重的温暖。 《妈妈们为何在幼儿园门口徘徊》显示,超六成全职妈妈在孩子入园后出现持续焦虑,好友阿雅每天在幼儿园监控APP刷屏,老师误关摄像头她甚至打车去学校,哭诉除了当妈妈什么都不会,体现身份剥离的剧痛。社会角色理论表明,角色丧失会导致自我认知混乱,很多女性将母职作为全部价值锚点,而重返职场的妈妈适应更快,因为需要多重身份确认自我存在。现在阿雅在社区图书馆当义工,考取绘本讲师证,找到了新的身份价值。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们在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启发人们关注自身内心需求,积极调整生活状态,以更健康的方式面对自我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