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视角交换

来访者是一对相伴七年的伴侣,落座时隔着半臂距离,说话时很少对视。起初的交流里,她反复提及“他从不懂我为什么难过”,而他始终强调“我做的都是为她好,她却不领情”。 后来试着提议:“不如试着用对方的语气,说说这件事里你的感受?”她先开口,模仿他的语调时不自觉放轻了声音:“加班到十点赶回来,想让她别等我,结果她坐在沙发上不说话,我以为她又在闹脾气,只能先去洗澡冷静。”话音刚落,他忽然愣住,轻声补充:“其实那天我进门时,看见她没关的外卖盒,才想起她没吃晚饭。” 这让我想起,很多时候我们困在自己的视角里,把“我以为”当成了“对方应该”。她觉得“分享委屈时需要的是拥抱,不是解决方案”,是因为女性思维里,情绪的共鸣比问题的解决更先一步——就像她会花半小时听朋友吐槽,未必给出建议,却能让对方觉得被理解。而他习惯“遇到问题先想怎么解决”,是男性思维里的“行动优先”,比如她抱怨工作累,他第一反应是“要不要换份轻松的”,却没意识到,她只是想让他说一句“辛苦了”。 并非谁对谁错,只是我们都忘了,对方的思维逻辑里,藏着另一种“在乎”。他说“不知道她为什么突然生气”,其实是没察觉她反复提“今天降温了”,是在期待一句“多穿点”,而非他接的“降温好,省得开空调”;她觉得“他总敷衍我的分享”,却没发现他记着她提过的喜欢的餐厅,默默订好了周末的位置,只是不会说“我特意为你做的”。 视角交换不是让谁变成谁,而是明白“他这么说,不是不关心,只是用了他习惯的方式”;“她那么做,不是在挑剔,只是需要被看见情绪”。就像他后来试着对她说:“你刚才说委屈的时候,我应该先抱你的”,而她也学着告诉他:“你订餐厅的时候,告诉我是为了我,我会很开心”。 原来很多僵局,不是因为爱得不够,而是我们站在自己的世界里,忘了向对方的世界多走一步。当他开始留意她说话时的语气变化,当她开始理解他沉默时的行动表达,那些曾经的“不被懂”,慢慢变成了“原来你是这么想的”。这种转变,比任何道理都更有力量——因为它让我们知道,好的关系里,从来没有“我”和“你”的对立,只有“我们”一起,试着看见彼此。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