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假比妈妈的吼更可怕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原生情绪”和“次生情绪”。 就像你开篇读到的那个例子: 看到孩子写作业磨蹭到深夜,你内心涌起的“次生情绪”是愤怒、是不耐烦。这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尖锐、具有攻击性。 而冰山之下,你真正的“原生情绪”是什么?是担心(他明天会困),是焦虑(他习惯拖拉怎么办),甚至是无助(我到底该怎么帮你)。这些,才是你内心最柔软、最真实的感受。 当你“吼叫”时,你用次生情绪的滚烫开水,泼向了孩子。他只能感受到攻击和否定。 而当你“忍耐”时,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你以为自己把愤怒的火山压下去了,但岩浆仍在滚烫地翻涌。那份被你强行压制的能量,会从你紧锁的眉头、僵硬的嘴角、不自觉加快的语速、刻意放缓的沉重呼吸里,一点一滴地“泄漏”出去。 孩子是天生的情绪侦探,他们对非语言信号的解读能力,远超我们的想象。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妈妈的身体里,藏着一个“情绪的压力锅”。他不知道这个压力锅什么时候会爆炸,这种悬而未决的恐惧,远比一次干脆的爆发更折磨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导师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强调,建立真实关系的关键在于“真诚一致”——即你内心的感受,和你外在的表达,是统一的。 一个愤怒时会皱眉、会提高声调的妈妈,是“真诚一致”的。孩子虽然会害怕,但他知道妈妈的反应是真实的。 而一个内心愤怒,却在微笑的妈妈,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会让孩子陷入巨大的认知混乱:我感受到的明明是危险,为什么妈妈看起来很平静?是我感觉错了吗?这个世界是不可信的吗? 这种虚假的平静,最终教会孩子的,不是情绪管理,而是压抑和疏远。 他会觉得妈妈不真实,不值得信任,从而选择关闭自己的心门。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