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这样调心理,孩子能轻松“收心” 开学前一两周,不少孩子会出现没精神、不想写作业、甚至怕提到“开学”的情况——这不是“矫情”,是身体和心理在适应节奏变化时的正常反应,只要用对方法,就能帮孩子平稳过渡。 分享4个实用、好操作的调试技巧,家长和孩子都能直接用: 1. 慢慢调作息,别“猛踩刹车” 不用一下子让孩子10点前睡,可每天比前一天提前15-30分钟睡觉、早起,比如今天11点睡,明天就10点45分睡,逐步贴近开学后的作息。睡前别让孩子刷手机、玩游戏,换成读10分钟书、聊会儿天,帮大脑从“兴奋模式”转成“放松模式”,避免开学当天因作息混乱没精神。 2. 把“开学大事”拆成“小任务” 孩子怕开学,常是因为觉得“要做的事太多了”。可以拿张纸,和孩子一起列“开学待办清单”,比如:①检查数学作业最后3页 ②把书包里的旧本子换成新的 ③定好开学的闹钟。每完成一项就打个勾,孩子会在“一个个小目标达成”中找回掌控感,不会再觉得“开学是件难事儿”。 3. 把“担心”说出来,别闷在心里 如果孩子说“我怕开学考不好”,别着急说“你别担心”,可以拿个本子,让孩子把担心的事写下来,比如“担心新老师太严厉”“怕和同桌处不好”。写完后一起聊:“这些担心里,哪些是我们现在能做的?比如怕考不好,今天可以先复习10分钟生字。”把抽象的焦虑变成具体的行动,孩子的不安会少很多。 4. 提前“预演”开学场景 如果是新学校、新班级,可提前带孩子去校门口走一圈,看看教学楼、操场;就算是熟悉的学校,也能在家模拟“上课”:让孩子坐在书桌前读20分钟课文,课间休息10分钟喝口水、活动一下。提前适应“上课-休息”的节奏,开学当天孩子会觉得“和平时差不多”,减少陌生感。 其实,开学适应就像学走路,需要一点时间找节奏。家长不用急着催孩子“赶紧收心”,多陪孩子慢慢试这些小方法,孩子会在稳定的情绪里,轻松走进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