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循环,重拾信心,重燃希望之光!

习得性无助,这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深刻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反复失败时可能陷入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简单来说,当个体在经历多次无法控制的失败或惩罚后,就会产生一种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的无力感,进而放弃尝试,陷入消极被动的境地😔。
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往往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学生群体为例,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一开始只是遇到了某几门学科的困难,比如数学。他们可能在几次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尝试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效果不佳。此时,如果周围的环境给予的不是理解和有效的帮助,而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你根本不是学数学的料”,那么这些学生就可能会逐渐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随着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利,他们会开始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学好数学,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在学习上表现为不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对整个学习都失去兴趣和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工作中,一个员工如果在某个项目中多次尝试创新但都以失败告终,并且每次失败后都得不到上司的鼓励和指导,反而被批评能力不行,那么他可能就会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之后再遇到新的工作任务时,即使有能力去完成,也会因为之前的失败经历而选择逃避,认为自己肯定做不好。在人际关系中,习得性无助同样可能存在。比如一个人在多次恋爱中都遭遇挫折,每次都觉得自己不够好才导致分手,久而久之,他可能就会对恋爱失去信心,不敢再去主动追求爱情。
那么,如何打破习得性无助的循环呢?
首先,要正确归因。当面临失败时,我们要引导自己和他人将失败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还是以学习数学为例,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学习时间不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等多种原因,而不一定是因为自己笨。可以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试卷,找出具体是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是计算失误、解题思路问题还是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晰。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失败是可以有具体原因和改进方向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能力问题。
其次,设定合理目标并逐步实现。对于有习得性无助感的人来说,宏大的目标往往会让他们望而却步,从而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无力感。因此,要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实现的子目标。比如一个想要减肥但多次尝试都失败的人,不要一开始就设定“一个月瘦十斤”这样的大目标,而是可以先设定“每周运动三次,每次运动半小时”“每天减少高热量食物摄入”等小目标。当这些小目标一个个实现时,就会逐渐积累起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心,从而打破习得性无助的束缚。
再者,寻求外部支持至关重要。家人、朋友和人士的理解、鼓励和帮助能够为处于习得性无助中的人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在上述学生的学习例子中,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制定学习计划,而不是一味地批评,那么学生就更容易重新燃起学习的信心。对于职场人士,同事和上司的支持也必不可少,一个鼓励的工作环境和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员工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工作的热情。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但它并非不可打破。通过正确归因、设定合理目标和寻求外部支持等方法,我们能够逐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阴影,重拾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开启充满希望的新篇章。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