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前的孩子握着笔发呆,耳边是父母 “怎么又不专心” 的责备;小区里难得见到奔跑嬉戏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补习班间隙捧着电子设备的 “小眼镜”—— 这便是当下不少家庭的教育缩影。 看似孩子 “忙学习”“少出门” 是为了成长,实则陷入了 “静不下来、动不起来” 的失衡困境。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出内心沉静对成长的根基作用;而《黄帝内经》强调 “动则不衰”,点明运动对生命活力的滋养。 家庭教育的关键,正在于找到 “静” 与 “动” 的平衡点,让孩子既能在沉静中深耕,也能在运动中舒展。 01 引孩子 “静下心”,需从营造 “静环境” 与培养 “静习惯” 双管齐下。 不少家长误以为 “安静” 就是关掉电视、没收手机,却忽略了自身行为的影响 —— 一边要求孩子专注写作业,一边在客厅大声打电话、刷短视频,这种 “环境噪音” 只会让孩子心神不宁。 北京一位家庭教育博主曾分享过这样的案例:她为孩子打造了 “无干扰学习角”,书桌只放当科书本与文具,自己则在旁边看书而非看手机,两周后孩子的作业专注度明显提升。 除了外在环境,内在的 “静习惯” 更需刻意培养。 可以从每日 15 分钟的 “亲子共读” 开始,家长与孩子各自捧着书籍,不随意交谈、不频繁走动,让孩子在沉浸式阅读中感受 “心流”;也可尝试简单的冥想练习,比如睡前引导孩子 “闭眼感受呼吸”,帮助其平复浮躁情绪。 正如朱熹所说 “主静,天地之性;好动,人欲之私”,这里的 “主静” 并非不动,而是让孩子学会掌控注意力,避免被外界干扰牵着走。 曾有位妈妈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总忍不住玩橡皮,便通过 “番茄钟法” 帮孩子设定 20 分钟专注目标,完成后给予 5 分钟休息,逐渐让孩子明白 “沉静” 不是煎熬,而是能高效完成任务的 “利器”。 02 鼓励孩子 “运动起来”,家长的 “以身作则” 远比说教更有效。 现实中,很多家长抱怨孩子 “不爱出门”,却忘了自己下班后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运动习惯的养成正是如此。 上海一个家庭的做法值得借鉴:爸爸每周六早上带着孩子去公园骑行,妈妈则加入孩子的 “跳绳比赛”,原本抵触运动的孩子,因为 “全家一起动” 的氛围,逐渐爱上了户外活动,不仅体重下降了,写作业时的精神头也更足了。 此外,运动形式不必局限于跑步、打球,可结合孩子兴趣灵活选择 —— 喜欢游戏的孩子,不妨试试体感运动游戏,在 “闯关” 中锻炼协调性;喜欢自然的孩子,周末去郊外徒步,既能亲近自然,也能在行走中释放压力。 曾有位家长为让 “小胖墩” 儿子运动,陪他一起养宠物狗,每天傍晚带着狗散步半小时,半年后孩子不仅瘦了,还学会了照顾小动物,责任感与身体素质同步提升。 03 “静” 与 “动” 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滋养的共生关系。 当孩子能静下心来,运动时会更懂得专注与坚持;当孩子常运动起来,沉静时会更有活力与效率。 正如孔子提倡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 的灵动与 “志于道” 的沉静,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 家庭教育不必追求 “立竿见影”,而是在日常中为孩子播下 “静” 的种子 —— 比如睡前的亲子阅读,写作业时的不打扰;种下 “动” 的小苗 —— 比如周末的全家徒步,饭后的下楼散步。 当 “静” 成为孩子的内在习惯,“动” 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他们便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既有深耕的耐心,也有奔跑的勇气,真正长成 “身心皆健” 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