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配感?"低配感"(或称"配得感缺失")是一种深层的自我价值否定状态。表现为个体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成功、尊重或美好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Brene Brown的研究显示,约有65%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种"我不够好"的自我怀疑。 一、配得感缺失的本质与核心表现 配得感缺失的本质是自我贬低。这种特质或多或少都源于童年经历,当一颗童心长期生活在被打压、被否定、被嘲讽的环境中,不得不强行改变自己,压抑自己,就会形成习得性自我贬低。 在物质层面的表现是,你在购买高品质物品时会产生愧疚感。以睿聆自身的经历为例,如今睿聆老师的收入虽已远高于刚工作时,却依然不敢进奢侈品店,不会给自己买超过四位数的服饰。每次我妈劝我买件好衣服,我都会用“不好打理”这样的理由拒绝。 我一直以为我是习惯了穿实用省心的衣服,但随着经历的增长,我才意识到这就是习得性自我贬低——你的潜意识里其实就是觉得“我不配拥有这么好的东西”,甚至将自我满足等同于“虚荣”。 在关系层面,习得性自我贬低的人习惯在亲密关系中过度付出,不仅仅是包揽家务、容忍忽视,甚至面对原则性或者边界性问题,他们也会以“孩子”或者其他事件为理由,隐忍求安。 在人际关系中,别人送了一个礼物给TA,习得性自我贬低的人会惶恐不安,恨不得马上去买个等值的物品“还清人情”,不然吃不香睡不好,就是无法坦然接受这份美意。 在成就面前,这种自我贬低同样明显:他们习惯性将成绩归功于运气而非能力,面对升职、加薪时不敢争取,总觉得 “自己不行”“别人比我更值得”。 二、情感回避与灾难化想象 习得性自我贬低的人,其实是害怕暴露真实的自我,他们担心“真实的我不被喜欢”。 这一点睿聆也深有体会,我们从进入社会开始,就被教育要跟同事、领导搞好关系,不要得罪人。然而在工作中,就是会遇到有人故意使绊子、抢功、两面三刀,当别人已经不惧怕得罪你的时候,你要怎么办?没人教过我们。 武汉大学肖同学事件,不就是典型的习得性自我贬低吗?小的时候,即使他被同学欺负了,他还手打回去,他的父母知道了会押着他去跟那个欺负他的同学道歉。长大后,在武大被杨同学一再诬陷伤害,他仍习惯性在冲突中道歉,压抑情绪以避免事情闹大。 他的隐忍本质是对冲突的回避 —— 害怕暴露 “反抗” 的自己会不被接纳,最终陷入自我压抑的循环。 这类人对机会或关系也抱有“迟早会失去”的悲观预期。因为内心深处已经根植悲观的种子,所以他们在面对机会时,往往不愿意再努力争取一把,觉得是徒劳;在面对对自己有好感的优质对象时,也不愿意向前一步去追求,而是主动放弃,因为他们本来就觉得自己不配。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我们不仅会害怕自己最坏的一面,也会害怕自己最好的一面。" 三、低配得感的三大成因 这种深入骨髓的 “不配得感” 并非凭空产生,它往往源于成长中的多重叠加影响: 1. 童年创伤的内化 那些在原生家庭中,长期遭受父母苛责,承受父母重望;那些在校园被欺凌却得不到家庭支持的孩子,往往长大后就成为“低配得感”的重灾区。 他们从小就被驯化形成了“我必须完美才值得被爱”的信念。 2. 社会比较与冒名顶替综合症 在社交媒体时代,低配得感者往往不断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如同事的学历更高,表哥的收入更高,别人家的孩子进了重点班等等,无形中加剧了“他人比我更配得”的认知偏差。 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又称"冒名顶替现象"或"骗子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体尽管拥有足够的成就或能力,却始终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成功,并担心被他人识破自己"不够格"的恐惧心理。 即总觉得自己的成就靠运气,不配拥有现在的地位。应该很多人都有这种症状。 3. 操控型关系的侵蚀 低配得感者,往往容易吸引PUA操控者,对方通过不断打压你,如“除了我没人要你”,不断否定你,如“你做事真差劲”“你很弱”“你不配得到更好的机会/待遇”等,来强化你的“不配得感”,让你不断陷入"被否定-努力讨好-再次被否定"的恶性循环。 四、重构配得感的四阶段路径 当我们看清 “低配感” 的根源,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踏上重建之路: 阶段1:认知重构——打破“不配”的思维牢笼 当你产生"我不配"的想法时,请自问: "有什么证据证明我真的不配?" "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处于这个位置,我会觉得TA不配吗?" 请你相信并理解“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每个人的光鲜背后都有脆弱。在外再怎么牛逼的人,说不定回到家照样被父母/伴侣指责,所以就摁死那颗慕强的心,每个人都很平凡。 阶段2:行为实验——从小确证积累价值感 从每天做的日常小事里,找到自己的“肯定点”,即使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都要及时认可自己,嘉奖自己。比如每周为自己“投资”一束鲜花,完成小目标后,对着镜子说:"这是我应得的"。 阶段3:关系调频——远离消耗,靠近滋养 远离持续贬低你的人,如总是嘲笑你外表的朋友,总是指责你没本事没能力的伴侣,把你当情绪垃圾桶的家人。 多去靠近那些允许你“不完美”的人。 同时在关系中建立平等互动,平衡付出与接受,拒绝单方面情感劳动,实践“你很好,我也不差”的配得心态。 阶段4:干预——疗愈创伤性内核 如果以上这些行为都无法帮到你,你完全可以寻求机构的帮助,找的心理医生来帮你疗愈创伤。 亲爱的朋友,当你读到这些文字时,请记住: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是谁。改变或许不易,但当你开始对自己说 “我值得” 时,灵魂的枷锁已在松动。 如果你有关于"低配感"的故事或困惑,欢迎找睿聆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