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像拆盲盒,拆开前总猜着内里的模样,拆开后才发现,爱情的质地从不由相遇的方式定义。 有人觉得相亲太功利,像在菜市场挑白菜,把年龄、职业、收入摆在台面上称量。可仔细想想,那些自由恋爱的开端,不也藏着潜意识里的筛选?不过是相亲把这些“条件”摆得更坦诚。就像老裁缝量体裁衣,先摸清尺寸,反而更容易做出合身的衣裳。 相亲给了爱情一个缓冲带。少了一见钟情的狂热,多了几分“慢慢看”的从容。第一次见面聊工作,第二次谈童年,第三次才敢说点心底的小遗憾。这种循序渐进的了解,像熬汤时慢慢添的火候,虽慢,却能让彼此的棱角在温吞里渐渐相融。 最怕的不是相亲本身,而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奔赴。把对方看作“达标项”而非“心上人”,自然品不出其中的甜。但若是抱着“多认识一个人”的松弛感,会发现那些坐在对面的陌生人,或许藏着你没听过的故事,没见过的生活褶皱。 爱情从不管来路。是街角的惊鸿一瞥,还是介绍人手里的照片,只要两颗心愿意慢慢靠近,菜市场的烟火气里,也能长出细水长流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