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有一定道理,但关键在“怎么夸”——盲目夸“你真聪明”“你真厉害”,反而可能让孩子依赖外界评价,遇到困难容易退缩;但“有细节、夸努力”的方式,能帮孩子积累自信,也学会“向内归因”。分享3个具体的“夸孩子技巧”,既有温度又能帮孩子成长: 1. 夸“具体行为”,别夸“笼统特质” 比如孩子考试考得好,别说“你真聪明”(聪明是“天生的”,孩子会觉得“考得好是因为我聪明,不是我努力”,下次考差了可能会想“我是不是不聪明了”)。 可以说:“这次数学卷子最后两道大题很难,我看你昨天做了半张草稿纸,还特意翻了课本查公式,最后居然做对了——你这股‘遇到难题不绕路’的劲儿,比分数本身更厉害!” 核心:把“夸奖”锚定在孩子“能控制的行为”上(比如“认真查资料”“坚持试错”),他会明白“我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变得更好”,而不是依赖“天生的特质”。 2. 夸“过程中的进步”,别只夸“结果” 如果孩子没拿第一,但比上次有进步(比如从班级第10到第7),别只说“还是没考到前三呀”,可以说:“我记得你上次做英语阅读总错3道,这次只错了1道——你每天晚上睡前读15分钟短文,果然没白坚持,这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样子呀!” 哪怕是小事也一样:孩子自己叠被子,叠得歪歪扭扭,别说“叠得乱七八糟”,可以说:“你今天居然自己主动叠被子了!比上次叠的时候,边角都对齐了一点点,下次试试把被角拉展,肯定更整齐~” 核心:让孩子知道“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哪怕没做好,只要有进步、有行动,就值得被看见——这样他遇到挫折时,也会更关注“我能从中学到什么”,而不是“我是不是失败了”。 3. 夸“孩子的感受和选择”,帮他建立“自我认同” 除了学习、做事,夸“感受和选择”能让孩子更接纳自己。比如孩子主动把玩具分给小朋友,别说“你真大方”,可以说:“你把积木分给弟弟时,弟弟笑了,你是不是也觉得‘分享挺开心的’呀?你愿意主动分享,说明你很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呢~” 如果孩子做了自己的选择(比如选了一本不热门的绘本),可以说:“你选这本《小蜗牛的旅行》呀?我看你翻到蜗牛爬树叶那页时,眼睛都亮了——你是不是觉得小蜗牛慢慢爬的样子很可爱?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核心:这种夸奖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被重视,我的选择有意义”,慢慢就会建立“不依赖别人评价,也能认可自己”的底气——这比“夸他优秀”更能让他走得远。 其实“夸孩子”的本质,不是“让他觉得自己有多棒”,而是“让他知道‘我做的事有价值,我能通过努力改变,我本身就值得被喜欢’”。所以不用纠结“夸得多不多”,重点是让孩子从你的夸奖里,看到“自己的力量”——这样哪怕没人夸,他也能有勇气往前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