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因为小事闹情绪,我很想帮他,但不知道怎么做” 很多父母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会习惯用两种方式应对——要么立刻满足他的要求,让他安静下来; 要么直接制止甚至批评,希望他赶快停下。 但不管哪一种,本质上都在切断孩子和情绪的关系。我们担心情绪继续蔓延,怕麻烦,也害怕自己无法承受那份哭闹、愤怒或失落。 那要怎么做呢? 答案就是:承认他的情绪,其实比急着帮他解决情绪更有效。 因为情绪并不是需要被“修理”的故障,而是需要被看见的信号。 尤其是孩子,还不具备成熟的表达能力,他们需要大人帮他们“翻译”那份难以言说的感受。 比如,孩子看到别人有的新玩具,自己也很想要。 你不买,他会哭闹; 你买了,过几天他还会因为别的东西再闹一次。 这是因为,那份“别人有我没有”的失落感,从来没有被真正接纳和理解过。 如果这时候,你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轻轻地说: “你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就你没有,你心里很委屈,是吗?” 你没有承诺会买,也没有否定 他的感觉,只是帮他把感受说出来。 这一刻,他的内心会感到被理解,情绪的张力自然会松动。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亲密关系。 想象一下,你跟伴侣说自己很累,对方立刻开始给你建议: “那你早点睡、多休息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多数时候,我们更希望听到的是: “你最近真的很辛苦吧,一直在忙,还得照顾家里。” 当对方接住了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心就会软下来,甚至会愿意自己去调整。 因为当情绪被允许存在、被准确命名时,大脑会自然降低警觉,身体也会慢慢放松。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去谈解决办法。 所以,承认情绪并不是停留在原地, 而是为情绪找到一个安全的落脚点,让接下来的沟通变得可能。 被看见的感受,会让人更有力量去面对问题。 所以,下次当孩子、伴侣、同事向你表达情绪时,不必急着给方案。 先用一句真诚的理解,让他知道他的感受很重要。 这种回应,往往比任何建议都更能让情绪平复。 “承认一个人的情绪,其实比急着帮他解决情绪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