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成为妈妈后,新手妈妈陷入了无尽的责任漩涡。喂奶、换尿布不断循环,整夜失眠还体重狂掉,她常常对着镜子自我怀疑。内心被掏空,一点小事就会引发情绪爆炸,比如老公忘买奶粉,她会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 转机出现在孩子六个月时。一个阴雨早晨,孩子第一次咯咯笑出声,小手抓着她的头发,眼睛弯成月牙儿。那一刻,压在她心口的石头仿佛融化了,身体如被阳光洗礼。 此后,她开始刻意收集孩子的“微光片段”,拍摄孩子啃玩具熊的呆萌模样,整理穿反袜子的搞笑视频。每天带娃时,她会抽出10分钟完全沉浸其中,关掉手机,专注观察孩子的每个小表情。 因为可爱事物激活了她的多巴胺分泌,负面循环被打断,生活变成了乐事接龙。她有一些实用方法,比如建个“宝贝欢乐相册”,每次想抱怨时就翻看;周末全家去儿童乐园,看别人家孩子撒欢儿。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属于情绪重置训练,用积极刺激重建大脑回路。坚持八个月后,她不再害怕疲惫,而是用孩子的纯真当作盔甲。她呼吁宝妈姐妹们从记录孩子的一个笑声开始,不要小看这些碎片的治愈力。 ### 考试季压力山大:校园小流浪猫教我的轻快转身法则 大二上学期,“我”陷入了GPA焦虑的泥潭。熬夜刷题到三点,第二天还会为错题自责,整个人像绷紧的弦,吃不下睡不香。 直到有一天,在图书馆后门遇见了叫“团子”的校园猫。它正蹭着台阶晒太阳,毛茸茸的尾巴轻轻摆动。“我”试探性地伸出手,它蹭过来还发出呼噜声,那一刻仿佛世界只剩下这份温暖。 从那之后,“我”每天傍晚带点猫粮去和“团子”赴约,蹲在台阶上看它打滚发呆。仅仅十分钟,脑子里“考砸怎么办”的念头就安静了,心也跟着轻松起来。 后来,“我”把这个习惯延伸到其他方面,手机存搞笑动物表情包,床边摆羊毛毡小玩偶。内耗来袭时,摸一摸、捏一捏,负面念头就会溜走。 “我”的行动清单包括早中晚各设5分钟“可爱速递”,挑首歌看萌宠视频;考前焦虑就画简笔画小动物。这种方法简单管用,因为它激活了大脑的放松反应,替代了压力循环。从心理学讲,正向视觉刺激能直接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坚持一学期后,成绩没降,还多出了活力,朋友都笑称“我”成了“校园猫大使”。“我”呼吁学生党们用毛孩子的治愈力打破内耗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