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在意的是 “预期差”。也就是说——现实比预期好,就兴奋;符合预期,就平静;不如预期,就失落。 就像你暗恋的人回消息:如果你的预期是 “她不会理我”,但是她回了 “嗯”,你就会立刻开心到蹦起来;但如果你的预期是 “她会秒回”,但她只回了 “嗯”,你就会很失落。 这个发现解释了很多生活谜题:为什么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因为 “没得到” 时,你的预期不断降低,一旦有一点进展,你就会很开心,因为“预期差” 被拉得特别大;相反,为什么 “得到后就不珍惜”?因为 “拥有” 让预期升高了,哪怕东西没变,它只是“符合预期” 也不会让你的多巴胺感到兴奋了。 书中还戳破了一个扎心真相:我们追求的 “永恒快乐”,本质上是在和多巴胺作对。因为只要一件事变得 “可预期”,那么多巴胺就会退场。就像你买一部新手机,第一天爱不释手,一个月后就觉得 “不过如此”。不是因为手机变了,而是你的预期变了。 但这也不是坏事。正因为多巴胺追逐 “超出预期”,我们才会不断探索新事物:比如,从学会用火到登上月球,从发明文字到创作诗歌,本质上都是大脑在追求 “哇,居然还能这样” 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