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卑和恐惧困住你,“做自己”其实没那么难

总听到有人说:“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怕被否定,做什么都缩手缩脚,活得像套在壳里”。其实这些纠结的背后,藏着两个“隐形阻碍”——自卑和恐惧。它们像两根看不见的绳子,捆住了我们想要舒展的自己。 作为倾听师,我见过太多人在这两种情绪里内耗:明明有想法却不敢说,明明想尝试却怕失败,最后把“真实的自己”藏得越来越深。但“做自己”从来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可以慢慢练习的本领。今天就从心理角度聊聊,如何让自卑和恐惧松动,让“真实的自己”走出来。 先看清:自卑和恐惧,其实是“保护壳” 很多人觉得自卑和恐惧是“缺点”,其实换个角度看,它们更像我们为自己搭的“保护壳”。 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有“严苛的标准”:怕自己不够优秀被嘲笑,所以先否定自己“我不行”;怕被对比后落于下风,所以主动躲在人群后。这种“自我贬低”本质上是在说:“我先降低期待,就不会被伤害了。” 恐惧则更直接:怕失败后被指责,所以不敢尝试新事;怕真实的自己不被喜欢,所以刻意讨好别人。就像有人总说“我随便”“都可以”,其实是怕说出真实想法后,对方一句“你怎么这么想”,就戳破了“我想被认可”的小心思。 这些“保护壳”曾帮我们应对过压力——比如小时候被批评“你怎么这都做不好”,长大后就学会用“不尝试”避免被指责。但慢慢会发现:壳越厚,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远。 第一步:别和“自卑恐惧”较劲,先学会“看见” 很多人想克服自卑和恐惧时,总想着“我要变得勇敢”“我不能再自卑了”,结果越较劲越焦虑。其实真正的改变,从“看见它们”开始。 可以试试这样做:拿一张纸,左边写下“我常因什么自卑”(比如“觉得自己嘴笨”“学历没别人高”),右边写下“我怕的是什么”(比如“怕说错话被笑”“怕被说‘你真没用’”)。 有位来访者曾在纸上写:“自卑自己内向,怕别人说‘不合群’”。写完她突然笑了:“原来我怕的不是内向,是被贴上‘不好’的标签。” 当你把模糊的情绪变成具体的文字,就会发现:自卑和恐惧不是“针对你”,而是你把“别人的评价”“未发生的担心”,当成了“真实的自己”。看见这一点,就像在迷雾里找到路标——你知道该往哪走了。 第二步:给“真实的自己”留个“小缝隙” “做自己”不是突然推翻一切,而是慢慢给真实的自己“留空间”。不用一开始就大刀阔斧,从“小尝试”开始就好。 比如怕表达想法的人,下次朋友问“去哪吃饭”,可以不说“随便”,试试说“我最近想吃火锅,你觉得呢”——哪怕只是一句微小的表达,也是在告诉自己:“我的想法值得被说出来。” 比如因“怕失败”不敢尝试的人,不妨定个“低风险目标”:想学画画,不用逼自己画得像导师,先每天画10分钟简笔画;想换工作,不用立刻辞职,先悄悄投两份简历试试水。 这些“小尝试”就像在“保护壳”上钻缝隙:每成功一次,就会发现“真实的自己没那么可怕”——哪怕被拒绝(比如朋友说“不想吃火锅”),你也没失去什么;哪怕没做好(比如简笔画画歪了),你也多了一次体验。 第三步:把“别人的标准”还给别人 自卑的人常犯一个错:拿“别人的尺子”量自己。比如觉得“外向才受欢迎”,就逼自己装活泼;看到别人“升职加薪”,就急着否定自己“我太失败了”。 但每个人的“人生坐标系”都不一样:有人擅长社交,有人适合深耕;有人25岁成家,有人35岁才找到方向。就像玫瑰不用和松柏比“谁更高”,你也不用拿别人的“优点”当自己的“标准”。 下次再因“不如别人”自卑时,试试问自己:“这个标准是我真的在意的,还是别人告诉我的?”比如“必须会说话才受欢迎”——其实有人就喜欢安静倾听的人;“赚得多才叫成功”——有人觉得“能做喜欢的事就是成功”。 把“别人的标准”还给别人,你才能在自己的坐标系里,慢慢长出“做自己”的底气。 最后想说:“做自己”不是完美,是“允许不完美” 很多人以为“做自己”是“变成无所不能的人”,其实恰恰相反:做自己是“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嘴笨,允许自己偶尔退缩,允许自己有缺点,但依然愿意接纳“这样的自己”。 就像来访者最后说的:“现在还是会怕被否定,但我敢说‘我想试试’了;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但我不想再躲着了。” 自卑和恐惧不会突然消失,但当你开始试着“看见它们”“小步尝试”“放下别人的标准”,就会发现:那层困住你的壳,正在慢慢变软。 而真实的你,本就值得被看见。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共鸣,不妨转给需要的人——我们都不用急,慢慢做自己就好。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