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23,我的耳机里传来一声极力克制的吸气声。 "其实...我没事的。"屏幕那头的她反复说着这句话,可背景音里纸巾抽动的窸窣声,却像夜雨敲窗般清晰。 这是本周第三个用"我没事"当开场白的倾诉者。 一、"我没事"背后的摩斯密码 当TA反复强调"我没事"时,往往在传递: 1️⃣ "我有事,但怕成为负担" 就像那个连续加班一个月却不敢请假的用户,最后崩溃地说:"大家都很累,我哪敢矫情?" 2️⃣ "我需要你主动看见我" 有位丈夫出轨的女士,直到我问第三遍"你手在发抖吗?",她才突然嚎啕大哭。 3️⃣ "我不相信有人能懂" 青少年最典型:"说了爸妈只会骂我玻璃心!" 二、如何接住这些"隐形求救"?** 我常用的三阶回应法: 1. 给情绪命个名 你嘴上说没事,但声音听起来像被揉皱的纸。 2. 用细节替代评判 不说"别强撑",而是"你刚才停顿了3秒,那瞬间在想什么?" 3. 允许TA继续"没事" 如果现在不想说,我们可以先安静地听会儿雨声。 三、深夜对话的启示 那晚的倾诉者最后说: "谢谢你没有拆穿我的没事...就像有人轻轻接住了我倒了一半的水杯。" 原来,真正的倾听不是追问真相,而是为那些说不出口的真相,留一把空椅子。 你用过"我没事"来隐藏什么情绪? 或者,你曾如何温柔接住别人的"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