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累?也许是“假想凝视”在作祟

有没有发现,我们常常活得像在舞台上? 精心发条朋友圈,手指却忍不住一次次刷新,心里嘀咕:“这话是不是有点傻?他们会不会觉得我矫情?” 会议室里说完话,散场后那句“不妥当”的话在脑子里反复回放:“小李那个眼神什么意思?老王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了?” 健身房新手,总觉得旁边的人在打量自己笨拙的动作:“他们肯定在笑话我吧?” 停!打住!作为一名整天和这些“内心戏”打交道的我,得说句大实话:很多时候,你以为的“万众瞩目”,真相是观众席空空荡荡!这种负担,心理学上有个贴切的名字。 这叫 **“聚光灯效应”:我们总不自觉地给自己头顶打上一束追光,幻想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无数双眼睛审视、评判。 但现实是每个人都在主演自己的那部人生连续剧,忙得不可开交,真没空天天坐在台下当你的评委! (除了极少数真正关心你的人,但那关注也绝非审判)。 这“聚光灯”哪来的?得挖挖根儿: 童年记忆在作祟:想想那些“你看人家小明多棒!”、“全班同学都看着你呢!”的时刻。这些真实存在过的评判目光,不知不觉被我们“内化”了,变成了脑子里一个永不关机的“隐形监控探头”。成年后,探头还在敬业地工作,只是外面早已没了那么多观众... (这误会闹得!) 法国思想家福柯讲得透:“权力常常通过‘看’来运作”。而我们呢,竟用自己想象中的“被看”,对自己执行最严苛的“内部管制”!这事儿,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 怎么拆掉这个“隐形探头”,关掉“聚光灯”?三把钥匙: 1. 换个角度问问看 (认知重构) 当“别人会怎么看我”的念头冒出来时,马上问自己:“如果是我好朋友做了这事,我会怎么想?会盯着不放、使劲嘲笑吗?” 答案十有八九是:“哦,可能没注意/这有啥大不了的。”看,换位思考,焦虑立减! 2. 小剂量“脱敏”练习 (暴露疗法) 主动去做点“可能有点囧”但无伤大雅的事,练练胆!比如:试试袜子大胆混搭出门! (说不定引领新潮流?)独自去喜欢的餐厅,大大方方点餐庆祝“今日份小成就”! (享受独处的惬意) 实践出真知:你会惊讶地发现,路人甲乙丙丁,真的各有各忙,无暇给你打分! 3. 拿回定义权 (存在主义视角) 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话值得琢磨:“他人即地狱”的前提,是你拱手让出了定义自己的权力。 你的人生剧本,主角是你,编剧也该是你!别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剧本。学学王菲被问私事时的淡然反问“跟你有什么关系?”,或者爱因斯坦顶着一头标志性乱发的洒脱:“认识我的人早就习惯啦!”核心是:我的存在,我定义! 所以,从今天开始,不妨试试: 把盘旋在脑中的 “别人会怎么想?”换成更带劲的 “我觉得这样挺好!” 焦虑上头时?深呼吸十次,在脑海里礼貌地请走那些“想象出来的观众”。 拿个小本子记一记:那些让你辗转反侧的“社死担忧”,最后真的发生了多少? (数据常能带来清醒!) 地球上有80亿人,各自奔忙在自己的轨道上。真的没那么多双眼睛在盯着你生活。 (除非你是超级巨星,那另当别论) 让我们疲惫不堪的焦虑,常常是内心自编自导的一场大戏。是时候关掉那部名为 《全世界都在评判我》的内心电影了。 灯光亮起,剧场清空——唯一的观众和最重要的影评人,是你自己。 评价标准?简单得很:“这样活着,我是不是足够尽兴?” 如果你觉得这篇手记戳中了什么,或者对谁有帮助,欢迎分享。 也欢迎留言聊聊:最近一次你成功“关掉聚光灯”的经历?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