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妈妈的五分钟拯救计划

当妈两年,我的生活碎成满地饼干渣。想考职称准备了三个月,书还停留在目录页。深夜看着熟睡的孩子,心里烧着焦虑的火:明明孩子午睡能挤出四十分钟,为什么总在刷手机中虚度? 心理咨询师朋友点醒我:你等的不是大块时间,而是"完美状态"。上周二娃睡着后,我强迫自己只看五分钟资料。结果意外进入心流状态,趁势完成整章笔记。现在把大目标切成指甲盖大小:想整理房间就告诉自己"只叠五件衣服",想学烘焙先看三分钟视频。 那些偷来的五分钟,竟拼出我自己的复原力拼图。上周用碎片时间读完两本书,秘诀是把电子书缩成手机悬浮窗。喂奶时看两段,等电梯看一页。原来废掉我们的不是没时间,是等待整块时间的执念。 这个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微小启动 - 持续追踪 - 反馈修正”的行为干预逻辑。微小启动方面,从只看五分钟资料、只叠五件衣服、看三分钟视频等这些极小的行动开始,降低了行动的门槛,让自己更容易开始。在持续追踪上,不断地利用碎片时间去执行这些微小的任务,在喂奶、等电梯等时刻,坚持看电子书的片段。而反馈修正则体现在,通过执行这些微小任务,发现自己可以进入心流状态完成更多内容,从而意识到等待整块时间是错误的执念,进而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式,把大目标不断细化成微小的行动。 在育儿场景中,很多妈妈都会面临和我一样的问题,想要去做一些提升自己的事情,但却总是被生活的琐碎所干扰,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和状态。而这种把目标细化成微小行动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实用。它能让我们在看似没有时间的情况下,也能逐步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像我通过这种方式,在碎片时间里读完了书,完成了笔记。这种行为干预逻辑,能够帮助18 - 40岁在育儿场景中的群体,解决因为时间碎片化而难以行动的高频痛点,让我们在育儿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