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灾难化思维: 一点小事就容易想到最坏的结果。工作有点小失误,就想到“肯定要被开除了”;身体有点不舒服,就担心“是不是得了重病”。大脑总在扫描和放大潜在危险,试图提前避开“危险”,结果却陷入不必要的恐慌。 - 2、习得性无助: 感觉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现状,对未来充满无力感和绝望。常想“算了,就这样吧”、“反正努力也没用”。 - 3、习惯性道歉/过度解释: 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常先说“对不起”;总是不自觉地过度解释自己的行为、想法,生怕别人误会或不满。 - 4、持续性回避: 开始回避那些让你感到压力或不适的人、事、场合。比如逃避社交聚会、拖延重要任务、不敢尝试新事物,甚至会反复推开自己喜欢的人。 - 5、冻结反应(心理麻木): 在压力或冲突面前,突然大脑一片空白,无法思考,身体也像被“冻住”一样无法行动。或者,长期感到情感麻木,对开心的事也提不起兴趣。 - 6、讨好型行为模式: 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常常委屈自己、牺牲自己的需求去迎合或满足他人,害怕拒绝别人。深层是害怕不被喜欢、被抛弃或引发冲突。 - 7、身体紧绷与易疲劳: 身体某个部位(如肩膀、脖子、胃部)长期无意识地紧绷酸痛;即使没做什么事,也总觉得很疲惫,休息了也难以恢复。 - 8、记忆割裂/断片 经常感觉记不清刚刚发生的事情细节,像“断片”一样;或者对某些压力时期的记忆模糊不清、片段化。长期焦虑会过度消耗大脑的认知资源,导致大脑像内存不足的电脑。同时某些压力过大的经历会让大脑启动自我保护机制,把记忆碎片化,甚至选择性遗忘。 - 9、自我能力否定倾向: 倾向于把取得的成绩和认可,归功于运气或外界因素,甚至觉得自己是靠欺骗得来的;总觉得“我不够好”、“别人都比我强”。内心经常有恐惧感,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 - 看到这里,你是否发现自己也经历过其中一些?别担心,这些反应是长期压力下身心的一种“自我保护”尝试,虽然方式可能不太健康。认识到它们,是改变的第一步。 - 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我聊聊,我会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分享我用过的真正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