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追求“真爱”,是一种依恋创伤

从发展心理学与依恋理论视角来看,个体对“无条件的爱”的过度渴求,本质上是早期依恋损伤的代偿性表现。当童年期照料者的情感供给呈现条件化、不稳定性特征时,个体易形成“爱的匮乏感”,这种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会内化为成年亲密关系中的核心执念,驱动其通过适应性不良的策略寻求弥补。 从依恋类型维度分析,这类执念主要外显为两种典型模式:焦虑型依恋者常表现出“过度激活策略”——通过高频情感索取、持续性关注寻求(如反复确认关系稳定性)、甚至自我牺牲式的“拯救者角色”实现价值感外化。其深层机制源于早期照料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被抛弃恐惧”,使得个体需通过对方的持续回应来缓解内在不安全感。此类行为看似是“爱”的表达,实则是将自我价值感锚定于外部认可,形成“共生依赖”关系,而心理压力的累积会显著抑制亲密感的自然流动,这与压力情境下人际吸引力衰减的实证研究结论一致。 另一类为回避型依恋者的“去激活策略”。由于长期缺乏稳定的情感滋养,个体对高浓度情绪互动形成防御性回避,通过情感隔离、亲密退缩维持心理安全区。这种行为并非对爱的否定,而是对无法处理的情绪张力的被动应对——高唤醒的情感表达会激活其早期未被满足的创伤记忆,导致本能性的心理退行。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模式虽表现对立,却共享同一心理内核:即无法在关系中建立“情感自主性与联结感的平衡”。 安全型依恋的核心特征恰与此形成对照——其并非依赖“无条件的爱”的理想化状态,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情感调节能力:既能接纳自身需求,也能尊重对方边界,在亲密与独立间保持动态平衡。 从临床视角看,焦虑型的“过度付出”或“索取确认”、回避型的“情感逃避”,均属于依恋系统激活后的非适应性调节策略。前者通过价值感外化(如“付出=被爱”的认知偏差)掩盖低自尊,后者通过情感隔离实现创伤防御,但二者均会破坏亲密关系的自然张力。真正具有适应性的亲密联结,应是情感资源的双向流动,而非单向的匮乏填补——其核心在于个体能否在关系中实现自我整合,而非依赖外部客体完成未竟的心理发展任务。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