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那些伴随我成长的标签 作为一个标准的 INFJ-T 型人格,自卑、敏感、多疑、回避型人格这些标签,一个不落地打在了我身上。从学生时代到步入社会,从懵懂少年到如今成为一家之主,这些情绪始终伴随我。它们让我痛苦,也让身边的人感到疲惫。我想,是时候好好梳理一下了。 我一岁时父母离婚,从未见过父亲。母亲为了维持生计,情感上的陪伴相对缺失。可以说,从小到大既没有父爱,也难以感受到真正的母爱。家庭中争吵不断,也没有遇到给予我心理安慰的亲人或朋友。除开后天的个人因素,这些客观现实,成了我情绪困扰的根源。 自卑的我,总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也害怕接受别人的关心。敏感和多疑的性格,使我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一句无心的话,往往能让我内心剧场拉满,陷入反复内耗。我错过了一位又一位可能成为挚友的人,直到28岁才敢开始一段真正的恋爱。 网上有个说法:“INFJ-T 是最让人讨厌的人格。”人格在我看来并无优劣之分,但这个说法大概是因为 INFJ-T 常见的特质:敏感、多疑、内耗、不自信。身为 INFJ-T 的我,不得不承认这些我都有。但我们真的无法摆脱、无法改变吗?我想,未必。 02|我曾试图逃避,也努力挣脱 大学时我看了《少有人走的路》,已经记不清书中太多内容,只记得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当时看完后我流泪了,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尝试改变自己,试图从自卑中走出来,成为一个更自信的人。 一开始,我只是不断地在心理暗示自己:“别太敏感,别人不是在针对你。”“别那么自卑,其实你也挺不错的。”但每当在意的人说出一句批评,敏感的情绪还是会瞬间淹没我,内耗接踵而至。 庆幸的是,我成为了一名程序员。在这个行业,人际关系相对单纯,我们用技术解决问题,同事之间更多讨论的是代码和业务问题。有时候可以一天只写代码,不需要说一句话。我甚至曾一度觉得:“是不是只要没有人际关系,我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逃避不是答案。工作环境的确缓解了外部刺激,但生活中我终究要面对人际关系,也无法一直回避情绪的波动。 03|换个角度看待“自卑”与“敏感” 前段时间读《如何找到想做的事》,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所谓擅长的事本身只是习惯。因为是习惯,所以没有好坏之分。习惯既可以成为优点,也可以成为缺点,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卑”和“敏感”就像是我的习惯,我一直把它们视为缺点,会不会只是因为我一开始就用“缺点”的视角去看待它们?如果换个角度,它们是否也能成为优点?比如: - 我确实敏感,能感知他人情绪的细微变化; - 我确实在意反馈,也常常第一时间给出回应; - 我在工作中总是预判各种风险,虽然源于不安,但也避免了很多错误; - 我乐于倾听、善于共情,学生时代的朋友也常说我很会安慰人。只是多年后我才慢慢意识到,这份温柔的倾听与共情,某种程度上,其实源于我内心深处的自卑 —— 我害怕表达自己,所以总是更专注于他人的情绪。 也许自卑和敏感,并非全然的“缺陷”。它们也可以成为我理解他人、建立联结的通道。如果能多发挥它们带来的优点,少被负面裹挟,是不是就能不那么痛苦? 04|《被讨厌的勇气》给我的启发 最近,我开始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虽然只看了三分之一,但书中对自卑与敏感的理解,和我的内在感受产生了强烈共鸣。 书中提到: - “你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你用自卑来回避改变。” -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这些观点让我重新思考:我是否也一直用“过去”作为借口,维持一个看似合理但不需要承担改变责任的“自我设定”?如果我总是以过去的受伤经历为基准,自然也只能看到自卑与敏感带来的负面。 也许我该改变的,不是这些情绪,而是看待它们的方式。否则,我很可能会陷入一个无法走出的“过去制造的牢笼”中。 这本书我还没读完,但我想,它或许会让我找到一个更加清晰的答案。 05|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做了这么多年程序员,我最大的体会是:每个问题,总会有解法。 编程问题有清晰路径,但情绪问题,则要靠一点一滴地靠近自己、理解自己、修复自己。既然我已经找到了看似对的方法,那就试着放开去做吧。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经历之中,思维会不断被重塑。我也许依旧敏感,依旧偶尔自卑,但我愿意走在改变的路上。 这,或许就是成长的模样吧。 希望我的这些内心独白,能给有同样困扰的你带来些许安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