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他人的根源,往往藏在认知偏差与心理防御的交织中。 从个体层面看,自我中心的思维惯性是常见诱因。当人过度关注自身需求与评价时,会下意识将他人视为背景板,忽略其情绪与诉求——这种状态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认知资源分配失衡的结果,就像手机后台程序过多,前台运行便会卡顿。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源于心理防御机制。有些人曾因重视他人而受挫,比如付出未获回应、善意遭误解,便会用“不重视”筑起保护壳,将“不投入”等同于“不受伤”。这种防御看似规避了风险,实则切断了深度联结的可能。 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快节奏的互动模式下,人际往来常被简化为功利性交换,“有用”成为衡量他人价值的隐性标尺。当关系被工具化,对人的重视便容易让位于效率优先的逻辑,逐渐丧失对他人独特性的感知。 本质上,不重视他人是对关系复杂性的简化,却也在无形中压缩了自我成长的空间——毕竟,理解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与自我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