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恋爱总陷入“追逃模式”?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否也曾经历这样的循环:明明渴望靠近,却在对方回应时突然退缩;刚享受完依赖的温暖,又因一丝不安瞬间竖起防备?这种“一边追、一边逃”的拉扯,往往与“矛盾型依恋”密切相关。 矛盾型依恋:爱里的“冰火两重天” • 核心特质:既极度渴望亲密,又极度害怕受伤,两种需求在内心激烈交战,形成“靠近痛苦,离开更痛苦”的困境。 • 行为表现: 时而粘人索求——会因对方的一句话、一个举动过度敏感,迫切需要确认“你是不是真的爱我”; 时而后撤疏离——当感到被忽视或可能受伤时,会突然冷漠、沉默,甚至用推开对方的方式保护自己,比如明明想念却故意说“算了”,明明需要陪伴却谎称“我一个人挺好”。 • 内心独白:“我怕你不够爱我,更怕太爱你会失去自己;想相信你不会离开,可只要你晚回消息,我就觉得你要抛弃我了。” 为什么会陷入这种模式? 矛盾型依恋的根源,往往藏在混乱的童年养育经历中: • 养育者可能既是孩子的“依靠来源”(偶尔会给予关爱),又是“恐惧源头”(比如情绪失控时的指责、忽视,甚至虐待)。 • 孩子在反复的“获得一点温暖,又突然被伤害”中学会:亲密是危险的——它可能带来满足,更可能带来背叛和痛苦。 • 这种早期经验逐渐内化为“对关系的不信任”:长大后,即使进入安全的亲密关系,潜意识里仍会警惕“被抛弃”的风险,于是用“先推开”的方式避免可能的伤害,形成“追逃循环”。 如何跳出“追逃怪圈”? 1. 觉察矛盾瞬间 当发现自己又在“想要靠近却故意冷漠”时,暂停行为,在心里标记:“我现在的退缩,可能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害怕。” 先识别情绪,再处理行为。 2. 区分“真假危险” 每次感到不安时,问自己两个问题: ◦ “对方此刻的行为,真的是在伤害我吗?”(比如对方晚回消息,可能是忙,而非故意冷落) ◦ “这种恐惧,是不是和小时候被忽视的感觉很像?” 分清“当下的事实”和“过去的创伤投射”,避免用旧经验惩罚新关系。 3. 用“明确表达”代替“被动攻击” 想靠近时,直接说“我现在很想你”,而不是等对方猜; 感到不安时,坦诚讲“你刚才的话让我有点难过,我需要你解释一下”,而不是用冷战回避; 需要空间时,明确告知“我现在有点乱,想一个人待1小时,之后再和你聊”,而不是突然消失。 用具体的表达打破“猜来猜去”的内耗。 4. 处理原生创伤,寻求支持 若“追逃模式”反复出现,难以自我调节,可尝试心理咨询。通过梳理童年经历,理解“恐惧的来源”,逐渐建立对关系的信任感——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但每一次“看见自己”,都是在为关系松绑。 5. 练习“自我悲悯” 告诉自己:“我现在的矛盾和不安,不是性格缺陷,而是过去为了生存形成的保护壳。” 不必因“搞砸关系”而自责,接纳自己的敏感和脆弱,才是改变的开始。 💕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在安全中慢慢卸下防备。即使暂时困在“追逃模式”里也没关系,只要愿意一点点靠近真实的自己和对方,就会发现:好的关系,容得下你的渴望,也接得住你的恐惧。 💕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