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解析—回避型依恋人格

这个人和你在一块儿的时候,两个人关系特别好,但只要你不主动联系他,他就不会主动联系你。其实这并不是谁故意冷漠疏远,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模式在起作用,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回避型依恋人格。 这类人在亲密关系中习惯保持距离,害怕过于亲近,但他们内心并非无情,只是被一种深深的恐惧左右。接下来我们从行为表现,成因以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来揭开面纱。 第一点,从不主动联系,如果你不找她,她可能长期不会出现,然而这并不代表在一起时就没有感情,而是她习惯了不去打扰,也不擅长开启联络。 第二点,她们亲近时热情,分开后冷淡。反差极大,见面时,她可以和你聊的亲密无间,仿佛你就是她的全世界,可一旦分开,她就像是人间蒸发一样沉默下来,骤冷骤热。 第三点,极度独立,强调个人空间,喜欢独处,很多事情更愿意靠自己解决,并且非常害怕麻烦他们,在外人眼中,他们仿佛不需要依赖任何人,哪怕遇到困难也习惯自己扛。 第四点,她们非常善于逃避亲密话题,每当谈及感情的未来沉默,或是需要深度情感交流时,往往会转移话题或者沉默以对,甚至突然消失,她们对表达脆弱会很不自在,总是下意识回避需要袒露内心的时刻。 第五点,极度的情感克制。她们很少公开流露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遇到压力时,她们倾向于把情绪埋在心里,不寻求他人的安慰和支持。因此常被误解为冷漠和不在乎。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让相处的另一方感到挫败和孤独,明明在一起很好,怎么分开就像变了一个人。 [这种若即若离的模式正是回避型依恋的典型变现] 那,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案要追溯到童年经历和早期的情感模式。 心理学理论指出,幼年时期孩子与主要照顾着建立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风格。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婴儿在需要安慰时,照顾着冷漠或者没有及时的回应,婴儿就会逐渐停止向外寻求安慰,转而压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不哭不闹靠自己。这正是回避型依恋的起源。 [亲密需求被拒绝了的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关闭内心伪装,坚强独立,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孩子的内心其实经历了反复的失望与分离焦虑,为了不再感到痛苦,她发展出一种应对机制。与其渴望亲近,然后再被伤害,不如一开始就别给予期待] 进入成年后,这套机制深埋在潜意识中,一遇到亲密关系便自动启动,回避型依恋者会本能的与伴侣拉开距离,以免再度体验童年时那种被忽视或者被伤害的感觉。同时,还有另一种隐藏的焦虑也在影响他们,即“融合焦虑”,指害怕与他人过于亲密融合,从而失去自我边界的恐惧。 简单来说,回避型的人,一旦感觉自己要在关系中淹没掉,失去自由和控制,他们会感到不安,心中警报响起,催促他赶紧后退。融合焦虑让他们下意识抗拒亲密,而分离焦虑让他们抗拒被抛弃,看似矛盾的两种焦虑交织在一起,使得回避型依恋在感情中进退两难,即渴望亲密又害怕亲密,即害怕孤独又不敢靠近别人,他们表面冷淡,其实是内心深处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那我们该如何走出回避型依恋呢? 第一:认清你是在保护自己。你不是冷漠也不是故意疏远,而是潜意识告诉你,别太靠近,靠近会受伤。当你开始意识到这种心理反应并不是你的错而是一种保护机制,你就已经在改变的路上了。 第二:回避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我自己来。但其实关系是互相支持的,你可以告诉自己,我也可以被照顾,我也值得有人为我停留,当你试着说出那句,陪陪我,你的孤岛就会慢慢向外漂移,开始靠近温暖的岸边。 第三:试着说出来,而不是一直憋在心里,从一条消息开始,哪怕只是—我有点想你。你也可以告诉亲密的人,我可能没那么会表达,但是我在努力。这一次你可以慢慢来,一点一点去建立信任。让爱变成你的安全感,而不是负担。 第四:学会温柔的对待自己,你越理解自己的退缩就越不需要用冷漠当盔甲,你越接纳自己的慢热,就越不害怕有人看见你真实的样子,你总是躲在假装无所谓下,却忘了自己也值得被温柔对待。 试着对自己说一句,我这样也很好,不需要完美,不需要讨好,不是所有靠近都会让你受伤,也不是每一次表达都会被辜负,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他靠近你不是为了改变你,而是为了让你知道,哪怕你慢,你沉默,你不主动,依然有人愿意安安静静的站在你身边。爱你的人会懂你所有的慢热,也会不动声色的接住你迟来的爱与回应。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