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位爸爸的这番话让自己的儿子感受到的并不是爸爸让他坚强,而是爸爸说他不行。孩子年龄越小,建立自我效能感越容易,建立起的“我能行”的感觉就越持久;相反,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建立自我效能感就会变得困难,甚至孩子还会建立起“我不行”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甚至终生。
如果这位爸爸在儿子说“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时,能够用非常真诚的态度对他说“儿子,你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而在儿子被爆炸的气球吓哭时,能够马上将他搂在怀里,用非常关心的态度告诉他“别怕,爸爸在这里”,那么这位爸爸跟儿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就建立起来了。当儿子再次面对困难时,他既能想起爸爸对他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又能想到,即使失败了,爸爸也愿意接纳自己。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韧性就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就建立“我能行”的感觉呢?原因很简单:年龄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成年人面临的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使命,要完成好很不容易,而一旦失败,代价会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一般只有心理上的意义,而没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育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中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老师在著作中写道:“很多父母问的与育儿有关的问题,都与怎么做有关。假如有一本包含所有‘怎么做’的书,你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有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大于言传,比起一味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父母自己做了什么更加重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实际上,这位爸爸的这番话让自己的儿子感受到的并不是爸爸让他坚强,而是爸爸说他不行。孩子年龄越小,建立自我效能感越容易,建立起的“我能行”的感觉就越持久;相反,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建立自我效能感就会变得困难,甚至孩子还会建立起“我不行”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甚至终生。
如果这位爸爸在儿子说“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时,能够用非常真诚的态度对他说“儿子,你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而在儿子被爆炸的气球吓哭时,能够马上将他搂在怀里,用非常关心的态度告诉他“别怕,爸爸在这里”,那么这位爸爸跟儿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就建立起来了。当儿子再次面对困难时,他既能想起爸爸对他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又能想到,即使失败了,爸爸也愿意接纳自己。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韧性就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就建立“我能行”的感觉呢?原因很简单:年龄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成年人面临的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使命,要完成好很不容易,而一旦失败,代价会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一般只有心理上的意义,而没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育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中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老师在著作中写道:“很多父母问的与育儿有关的问题,都与怎么做有关。假如有一本包含所有‘怎么做’的书,你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有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大于言传,比起一味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父母自己做了什么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