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哲学家詹姆斯·卡斯在其著作《有限和无限的游戏》中提出人类有两种游戏方式。一种是有限游戏,比如下棋、考试、做项目,甚至外交谈判和战争。这些事情都有明确的边界,存在明确的开始与结束。但是,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游戏,没有边界,只要开始就必须一直玩下去,直到玩游戏的玩家消亡为止,这就是无限游戏。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无限游戏,没有最终目标,只要人还活着,这场游戏就必须玩下去。但要玩下去,就只能面对不确定性,接受游戏的结果可能会跟自己的预期不一样,否则很难玩下去。一个人只有从小就坦然面对游戏的结果,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结果,才有不断玩下去的可能,而只有不断玩下去,才有可能翻盘,并最后品味到这场游戏的乐趣。 因此,对家长来说,教育孩子的关键绝对不是逼他们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逼他们考出好成绩,而是引导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锤炼出孩子的心理韧性。具备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孩子,无论今后从事怎样的事业,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可以借助时间的力量不断积累与前行,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然而,要让孩子建立“我能行”的感觉,不是家长嘴巴上说说就行了,而是需要家长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体验到这种感觉。当孩子做一件事遇到挫折时,要给予支持,而不能直接替孩子做这件事,更不能打击孩子。 我曾经见过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爸爸。他和他的儿子一起参加一个亲子活动,这个活动让家长与孩子配合,先给长条形的气球充气,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气球编成小动物的形状。这位爸爸跟他的儿子配合得不错,爸爸负责充气,儿子负责编气球。不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了。儿子看着自己完成的气球作品,非常自豪,紧紧地抱住爸爸,并高兴地跟爸爸说:“爸爸,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 有意思的是,儿子的话音刚落,可能是因为气球里的气充得太满,儿子的作品突然“砰”的一声炸了。儿子被吓得抱着爸爸大哭。这时,这位爸爸却说:“你刚才不是说你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吗?气球炸了就把你吓哭了啊,别哭啦,男儿有泪不轻弹!”我听完这位爸爸的话,很替这位爸爸感到惋惜。他本来有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能够让儿子感到“我能行”,可惜的是,当儿子遇到挫折时,他的一番话不但没让儿子建立起“我能行”的感觉,还把儿子原来的自信也弄没了。 实际上,这位爸爸的这番话让自己的儿子感受到的并不是爸爸让他坚强,而是爸爸说他不行。孩子年龄越小,建立自我效能感越容易,建立起的“我能行”的感觉就越持久;相反,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建立自我效能感就会变得困难,甚至孩子还会建立起“我不行”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会伴随孩子很长时间。甚至终生。 如果这位爸爸在儿子说“我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时,能够用非常真诚的态度对他说“儿子,你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而在儿子被爆炸的气球吓哭时,能够马上将他搂在怀里,用非常关心的态度告诉他“别怕,爸爸在这里”,那么这位爸爸跟儿子之间的情感联结就建立起来了。当儿子再次面对困难时,他既能想起爸爸对他的充分认可与肯定,又能想到,即使失败了,爸爸也愿意接纳自己。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韧性就增强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就建立“我能行”的感觉呢?原因很简单:年龄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成年人面临的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使命,要完成好很不容易,而一旦失败,代价会很大。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一般只有心理上的意义,而没有那么大的现实意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考出好成绩,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而在于“育 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曾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中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老师在著作中写道:“很多父母问的与育儿有关的问题,都与怎么做有关。假如有一本包含所有‘怎么做’的书,你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有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家庭教育是一场模仿游戏,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身教大于言传,比起一味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父母自己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