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原声家庭的创伤

原生家庭的创伤就像埋在成长土壤里的石子,可能不会时刻刺痛,却会在人生某些阶段影响脚步的方向。它并非无法摆脱的宿命,而是需要被看见、被梳理的成长课题。 原生家庭创伤往往源于长期的负面互动模式。比如,父母过度控制的家庭中,孩子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小林从小被母亲要求“必须考第一”,任何失误都会遭遇冷暴力。成年后,他在工作中极度害怕犯错,面对领导批评时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甚至因过度焦虑错失晋升机会。这种创伤的核心,是孩子在成长中没有获得“被接纳”的安全感。 情感忽视造成的创伤更隐蔽。父母忙于生计的小陈,童年时摔倒只能自己爬起,开心时无人分享。成年后他不懂如何表达情绪,恋爱中总因“冷漠”被分手,却不明白自己只是没学会依赖他人。这类创伤的影响,常体现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上。 但创伤并非人生的全部答案。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主动成长的内驱力。曾因父亲严厉而自卑的小王,通过坚持跑步建6立自信,逐渐明白“他人评价≠自我价值”;小陈在心理咨询中学会记录情绪日记,慢慢打开心扉。这些例子证明,创伤可以成为自我认知的契机。 看待原生家庭创伤的关键,是既不否认它的存在,也不困于受害者角色。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需要疗愈的部分,却不能定义我们的人生。就像被压弯的树苗,只要获得足够阳光,依然能长成参天大树。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