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德勒:关于自卑的一点思考

每个人生命之初,都是柔弱和需要别人的呵护才能生存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生命之初,都因意识到自己无法独立生存,而或多或少伴随着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儿童奋斗的驱动力和起点。 但过于夸大的、被强化了的、未得到及时消除的自卑,和不切实际的目标,会破坏儿童的可塑性。 因此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对儿童超过其能力范围的要求,使儿童觉得无能为力和羞愧,增加了其自卑;甚至有些成年人将儿童看作玩具、洋娃娃,或是必须小心看护的贵重物品,更有甚者,将孩子看作无用的废物等,都会让孩子倍感自卑。 最值得关注的是,对儿童的嘲笑和奚落,近乎犯罪,这将长久影响孩子的心灵,从此无法摆脱对再次被嘲弄的恐惧,并成为习惯而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该对孩子做出如此举动。 另外,习惯于对儿童撒谎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另外一种不合适的行为,这会导致孩子习惯性怀疑周围环境,从而怀疑生活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自卑感的补偿面是得到认同和优越感。 而追求认同和优越感过度,成为对控制即权利的追求,勇气可能会变成蛮横,服从变成怯懦,温柔变成狡诈和不忠,所有自然而然的情感流淌,最终都会伴随着虚伪的添油加醋而迫不及待,而缺乏耐心、冲动、而自私自利,等等,变得孤独、无趣,自私自利,甚至伤害,而面目全非。 平等而温和地对待每个儿童,是消除自卑和抑制对权利过分追求的不二法门。 释家所讲的缘起,在我有限认知里,是对“平等”进行解析并最终符合“大道”,并消除自卑的最终哲学注脚。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