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高共情放下过度负责,建立情感边界

与他人相处时,高共情和高敏感的人仿佛一块持续放电的电池,他人每一点情绪波动都在悄悄消耗你的能量。你的“情绪雷达”总是不自觉处于高度警戒状态,连别人一句不经意的“唉”或“啧”都会牵动你的心弦,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去关心、去安抚。 你需要放下对他人的过度负责,建立情感边界,把注意力放在自我照顾上。身体精神的低电量预警,正是身体试图把你的注意力从外界环境拉回内在需求上。 心理成因: 1.由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养育,被要求“懂事” 情感成熟的人可以识别、理解、接纳、有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被情绪控制,而非控制情绪。因此,他们向最亲近、最弱小的人发泄,比如孩子。他们随意发泄情绪、并迁怒于你,这是在要求你对他们的情绪负责,这对于未成年的你是极其不公平且有害的。 他们利用内疚感(“你把我气病了!”)、恐惧感(“你再这样我就走了”)或义务感(“我养你这么大,你就该听我的!”)来迫使你顺从、安抚他们或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他们的情绪垃圾桶。 在这种养育模式下,你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对周围人的情绪状态负有责任,觉得需要去“修复”或“安抚”他人的不适,否则会感到不安或内疚。久而久之,你习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压抑自己的需求,甚至羞于表达自己的诉求。 2. 不安定的童年导致缺乏安全感 对他人情绪的高度关注,有时源于对自己所处环境安全感的担忧。他人的“负面”信号(即使只是语气词)被解读为关系可能出问题、自己可能不被喜欢、或者环境不安全的一种信号。 童年时期的创伤(比如经历过NPD虐待、情感忽视、父母情感不成熟、家庭不稳定或长期生活在高压环境中)会给大脑植入对世界的有毒信念:“世界是不安全的”、“我不值得被爱”、“我无法掌控”。利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神经语言编程技术可以帮助你解除这种旧的有毒信念,获得内心的平静,从容应对未知的变化。 3.不被允许建立情感边界 由于父母的过度控制或情感不成熟,很多人从小就不被允许建立自己的情感边界,成年后他人的情绪很容易“渗透”进来,干扰你的情绪,导致你过度卷入、自动承担他人情绪,牺牲自己的能量。边界不是冷漠,而是分清“我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别人的情绪是他们需要负责和处理的,你有权选择不回应。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