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被教导“人之初,性本善”,要与人为善,可走过半生才恍然发现,人世间最耗费心力的,往往不是行善本身,而是分辨这善意,究竟该给谁。 善良很可贵,但比善良更重要的是识人!有些人根本不值得我们去释放善意。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善意常常被辜负? 因为我们常常混淆了两种东西: 一种是“滥善” 一种是“智善” “滥善”,就像是没关紧的水龙头,不分对象,不计成本地流淌。结果,吸引来的往往是贪婪的索取。这种善良,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好欺负”、“没原则”的代名词。从“滥善”到“智善”的转变,核心就在于“识人”。如何看人? 其一,观其行,而非仅听其言。孔夫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要看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考察他处事的动机,了解他安心于何种生活。这样,他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言语是风,可以轻易转向; 而行为是山,沉稳而真实。 一个人嘴上说得再漂亮,许诺得再动听,都不如看他如何对待一件具体的小事,如何处理一次棘手的麻烦。那个在你面前言语恳切,背后却对服务员颐指气使的人;那个平日里称兄道弟,关键时刻却只会让你“多担待”的人,他的善良,你敢信吗? 其二,察其对“无用之人”的态度。想看清一个人的底色,不要看他如何对待有权有势的上级,那可能是伪装;要看他如何对待那些于他“无用”的人 ——比如一个清洁工,一个陌生问路人,一个落魄的老友。《菜根谭》有云:“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一个人真正的教养和品性,就藏在他对待弱者的态度里。 其三,警惕那些“永恒的受害者”。还有一种人,他们仿佛是“情绪的黑洞”。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所有的不幸都是命运的不公。你帮他一次,他会觉得理所应当;你不帮他,他便视你为仇敌。你的善意对他而言,不是雪中送炭的温暖,而是填不满的欲望沟壑。这便是“升米恩,斗米仇”的现实写照。对于这样的人,你的善良,只会成为滋养他负能量的养料。 让你的善良,成为一份带锋芒的礼物朋友,说了这么多,并非想让你对人性失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善良如此珍贵,我们才更应该审慎地给予。 杨绛先生一生,对亲人、对朋友、对真正的学者,何其溫厚善良!她只是收起了对“郭妈”式人物的纵容,划清了与无理邻居的界限。她的选择,不是变得不善良了,而是让自己的善良变得更有价值,更有力量。 真正的善良,是“我本可以,但我选择不”。 它是一种有原则的给予,一种有智慧的慈悲。 它温暖,但绝不懦弱; 它宽厚,但自带锋芒。 让我们的善良,如春风,拂过真正值得的原野;如宝剑,斩断伸向自己的葛藤。 如此,方不负内心的纯良,也不负这复杂而又值得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