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的学习,不少父母满是困惑:“道理说尽,他依旧磨磨蹭蹭”“补习班、家教都请了,成绩还是上不去,他自己反倒不急”。其实问题核心往往在“动力”——孩子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想学”。学习动力并非天生,更不是靠“催”“逼”能来的,它像颗需用心浇灌的种子,父母用对方法,才能让它在孩子心里发芽长大。 先停一停:别让“过度关注”成“动力杀手”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自觉,得盯紧点”:写作业时坐旁边盯着,错一题立刻指出;考试后先问“别人考多少”,分数低了就念叨“哪里没努力”。可你或许没发现,这种“全方位监督”,会让孩子把学习当成“父母的事”。 心理学上的“过度理由效应”能解释:当孩子本可能因“解出题目开心”“想探知更多”而学习时,若父母总用“考好想奖励”“没考好要批评”约束,孩子会慢慢觉得“学习是为了爸妈的奖励或不挨骂”,没了外部压力,自然不想学了。 所以试着“退一步”:孩子写作业别急着盯,让他承担“写错被老师说”的后果;成绩出来先问“你自己觉得这次发挥如何”,重点听他的感受,而非立刻评判。当学习的“责任”回到孩子身上,他才可能慢慢生出“我要学”的念头。 看见“小进步”:用“肯定”激活内在价值感 有位妈妈曾吐槽孩子“懒,说两句就顶嘴,哪来动力”。聊起日常才发现:孩子上周主动背5个单词,她随口说“这有啥,全班都能背”;孩子试着整理书包,她却嫌“乱七八糟,不如我来”。 孩子的动力常藏在“被看见”里。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多来自父母评价:若父母总盯着“没做到的”,孩子会觉得“再努力也不行”,自然不愿动;若能看见“做到的小事”——哪怕是“今天比昨天早5分钟写作业”“之前总错的题这次对了”,并认真说“你今天主动先写作业,很有规划”“这道题你肯定花了心思,真棒”,孩子会慢慢觉得“我能做好,学习有意义”。 肯定不用“夸张”但要“具体”。别说“你真聪明”,可说“你算这道题试了两种方法,最后找到对的,这股坚持劲儿很厉害”——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清楚“哪里好”“怎么更好”。 帮孩子“找意义”:让学习连起“他的世界” 很多孩子会问“学这些有啥用”:“背古文没用”“学数学就为考试”。若父母只说“现在不学以后没出路”,孩子大概率听不进——对他们而言,“以后”太远,“有用”得和“自己在意的事”相关。 其实学习和孩子生活从不割裂。比如孩子喜欢玩游戏,可说“游戏角色技能设计可能用到数学概率,学好数学说不定能自己设计更有趣的游戏”;孩子喜欢追星,可聊“你喜欢的偶像能站在舞台,背后也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就像你学知识,得一点点积累”。 也能带孩子“体验”学习的用:买东西时让他算总价,体会“数学有用”;一起看历史纪录片,说“你课本里的朝代,有这么多有趣的事”;让他当你的“小老师”,教你他当天学的知识——当孩子发现“学习能帮我解决问题、了解喜欢的事”,自然愿意主动靠近。 允许“偶尔不想学”:动力不是“一直紧绷” 最后想说:唤醒动力不是让孩子“永远积极”,而是允许他“偶尔不想学”。孩子也会累:可能上课没听懂,觉得“太难不想学”;可能和同学闹矛盾,没心思写作业。这时别急着骂“又偷懒”,不如蹲下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可能累了、烦了,不想写就先歇10分钟,再试试?” 就像大人也有“不想工作的某天”,孩子偶尔“不想学”很正常。父母接纳这种“偶尔懈怠”,孩子不会因“不想学就是坏孩子”焦虑,也更能调整后重新找回状态。 孩子从来不是“没有动力”,这颗种子需父母用“放手的信任”“具体的肯定”“用心的联结”浇灌。不用急,也不用逼,先试着和孩子站在一起,让他知道“学习是你的事,但你不是一个人”——当孩子感受到“我能行,我愿意,有人支持我”,动力自然会慢慢长出来。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