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一位朋友吵翻了。 起因是我分享对于社会争议话题的感想,收到了她的回复:“TD(退订)”。 着急询问对方是什么意思,她不耐烦表示不想看到这种没定性的东西,将讨论定义为了争吵,一句“太闲了”刺痛了想要分享的心。 被曾经亲近的人用嘲讽和拒绝交流的方式对待,就像捧着一颗真心却被对方轻慢地推开,难免感到气愤与难受。但经过其他好友的开解,情绪逐渐平和,还收获了一些思考:朋友关系的本质,是彼此包容的情感联结;让我们感到难受的从不是分歧,而是不再包容彼此追寻的的世界。以下是对于如何应对这种关系危机思考的归纳。 ➊分歧是辨清“尊重”的试金石 友情的核心从不是三观绝对一致,而是哪怕不理解,也总会留一份基本的尊重,容得下对方的棱角,只要你愿意说,我就愿意听。而当对方用攻击和封闭的方式对待你的价值观时,已不经意传达了一种态度:“我不仅不认同你,还觉得你的在意很可笑,甚至不想给你表达的空间。”“你的坚持在我这里不重要,甚至是个麻烦。” 因此面对歧异,不必纠结“他为什么不理解我”,更该想的是,你们的互动模式是否还留着“朋友”该有的尊重,是否还能让你感受到“被珍视”? ➋给关系“松绑”,不必强求挽回,也不必急着决裂 很多时候,我们困在某些关系里,是因为心里有执念:“我们曾经是朋友,不能就这么算了。” 但关系的变化往往是在所难免的——就像两棵树,一开始枝叶相依,随着长高长大根系和枝叶自然有概率走向不同的方向。 了解了友谊的阶段性特征,再来理清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为了维持朋友关系,压抑自己最在意的那些部分? 如果是,可以尝试调整双方的相处节奏,不主动聊容易引发冲突的话题,这不是妥协,而是避免反复受伤,就像你不会总往荆棘丛走是因为没必要让自己流血。也不必逼自己“原谅”或“释怀”。被伤害的感觉是真实的,允许自己心里留个疙瘩。这不是小心眼,是对自己感受的诚实。 ➌记住你的价值,从不需要被他人认可来证明 你的坚持与在意,都是你之所以为“你”的一部分。真正的朋友会看见这部分的珍贵,哪怕不懂;而当一个人总用他的价值观否定你的坚持,渐行渐远也就在所难免了。失去这部分“朋友”,或许会难过一阵子,但长远看反而是给更同频的人腾出了位置。 就像筛子筛掉沙子,不是为了惩罚沙子,而是为了留下真正能同行的石子。你不必为筛掉的沙子可惜,沙子有自己的去处,你也有自己的路要走。你珍视的那朵“价值之花”,本不必被所有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