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为无不是的父母: 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 父母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教育子女,尤其是当子女犯错时,批评,指责和辱骂是他们惯用的教育方式.在家庭观念传统的家庭中更为常见.一套纪律森严的家庭规则常常成为这类家庭的“自豪”孩子往往认为父母的惩罚行为是由于“自己犯了错”,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助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孩子常常会否认父母给自己带来的伤害,甚至会忘记,只记得那个一无是处的自己.这种否认带来的宽慰不过是暂时的,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2.不称职的父母:不是故意的,不等于没有伤害我 这种情况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有人格障碍,情绪障碍或者极度不成熟,无法履行父母的责任.照料家庭的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被家庭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迫于家庭的压力,孩子可能成长的很快,成为一个励志的典范,但也因此被剥夺了正常的童年生活,没有时间玩耍,无法摆脱摆脱焦虑. 孩子不得不变成小大人,他们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便学着干脆否认自己的需求,以此来对抗孤独和情感缺失,或者变得非常有责任心,一味的满足他人的需要.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成为一个工作狂,却满怀不安,本质而言,这仍是在努力的让父母开心. 3.控制型父母:孩子不能过自己的生活 控制不一定是贬义词,如果孩子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时,告诉如何做是正确的,引导走在安全的道路上,避免摔伤,完全是有必要的也是合适的. 当适度的控制变成过度的控制,焦虑,胆怯的父母往往会采取过度控制型的家庭行为模式,他们会对成年后的子女生活事无巨细,对其生活过度干涉和控制,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其核心是控制型父母是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他们会尽力维护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这种无力感持续存在. 控制往往会被包装比如“这都是为你好”“我这样做得是为了你”“因为爱你才会这么做”本质上其实是:他们这样做因为害怕失去你,失去掌控感,宁可让你生活在痛苦中.其行为是基于自身对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自身的不安全感,不再被需要感,自我价值感无法体现,自信的家庭子女在进入青春期就会逐渐放下控制,让子女适当自主适应, 在控制的家庭中这种放下往往要滞后很对年,甚至永远无法放下控制. 以上情况的家庭中很多,他们很努力,但总是不快乐,他们一直在奋力满足父母的需求,期待和家庭规则,父母给予自身的能力,可能不是故意的,但的确在这其中孩子受到了伤害.只有将父母拉下神坛回归凡人的姿态,实事求是的看待他们,才能与他们在关系中实现平等,改变原有的关系和相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