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最近接待了一位妈妈,她坐在咨询室里红着眼圈:“孩子以前像个小尾巴,现在关门比谁都快,多说两句就嫌烦,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这让我想起书架上那本被翻旧的笔记本,里面记着十年前一个初三男孩的话:“我妈总说‘我是为你好’,可她从来没问过我想要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像一群刚学会振翅的小鹰。他们既渴望挣脱束缚,又悄悄害怕坠落;既想证明“我已经长大了”,又在迷茫时偷偷盼着有人托一把。父母的困境往往在于:想把他们护在怀里,却忘了他们需要的是一片可以试飞的天空。 有对父女的故事很有启发。爸爸发现上初二的女儿开始锁房门,书包也不让碰。他没有追问,只是在女儿书桌上放了张便签:“爸爸像你这么大时,也藏过日记本,后来发现其实没什么不能说的。你愿意说,我随时在;不想说,我也懂。” 一周后,女儿在便签背面画了个笑脸。 和青春期孩子相处,最忌讳的是“硬碰硬”。他们的叛逆像弹簧,你压得越紧,反弹得越猛。不如试试这样做: - 把“命令”换成“选择”:不说“赶紧写作业”,换成“你想先写数学还是先背单词?” 给他们一点掌控感,反而少了对抗的理由。 - 学会“闭嘴”和“倾听”:孩子说“同学都讨厌我”,别急着说教“你要反思自己”,先问问“发生了什么?你一定很难受吧?” 有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答案,只是被看见。 - 接受“不被需要”的时刻:当孩子宁愿和朋友吐槽,也不愿跟你多说时,别失落。这不是疏远,而是他们在练习独立处理情绪——就像学走路的孩子,总会先松开父母的手。 想起那个妈妈后来反馈:她试着不再追问孩子的考试成绩,而是每天睡前留一张纸条,写一件“今天我看到的你的小优点”。三周后,孩子主动打开门说:“妈,其实这次月考我进步了两名。” 青春期的相处之道,像放风筝。握太紧的线会断,放太松的风筝会飞远。最好的状态是:你站在地上稳稳当当,看着他乘着风升高,偶尔扯扯线提醒他方向,其余的,就放心地让他去闯。 毕竟,我们养育的从来不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是一个终将独自面对世界的大人。而青春期的这场“拉锯战”,不过是他们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他们回头时,永远在那里的港湾。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