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负面情绪为动力——5种科学情绪调节法

情绪是我们思想的影子。人们在清醒时间的90%里至少会感受到一种情绪。然而,许多人并不擅长应对这些感受。少年时期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不仅学业表现不佳,到32岁时,他们更容易陷入财务困境,犯罪率比调控能力强的人高出四倍,甚至更容易染上毒瘾。 更令人意外的是,到了45岁,这些影响甚至体现在生理老化上。情绪调控不佳的人老化速度更快。究其原因,情绪调控好的人可能饮食更健康、运动更规律,整体压力更低,身体的“磨损”也更少。并且他们更擅长坚持计划,面对危机时也能从容应对。” 当然情绪调控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关键在于打破一种心理障碍——认为情绪无法改变的“隐性信念”。相信情绪不可控的人群更容易感到焦虑、孤独或抑郁,而相信自己能掌控情绪的人则更快乐、社交关系更融洽。换句话说,信念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那么,如何驾驭情绪?一种直观的方法是“认知重塑”。当面对一场艰难的考试,专注于失败的可能性会加剧焦虑。通过认知重塑,你可以提醒自己,失败只是众多结果之一,从而缓解担忧。同样,认知重塑还能放大积极情绪。例如,在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中,告诉自己能亲临现场是多么幸运,就能让快乐翻倍。 除了认知重塑,还有许多工具触手可及。例如,音乐能通过调节多巴胺和皮质醇水平,迅速改变我们的情绪状态。但只有不到30%的人会主动用音乐缓解悲伤或愤怒。“这就像一个摆在眼前的魔法开关,我们却常常忘了用。”其他感官调节方式,如烘焙的香气、抚摸宠物或泡热水澡,也能带来慰藉。 环境的改变同样有效。在公园散步半小时能显著提升心情,即使在家观看野生动物纪录片,也能减少负面的重复思考。还有一种策略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问题。你可以想象几年后如何看待现在的困扰,或用第三人称自问:“他/她该怎么办?” “当我遇到棘手的职场矛盾时,我会假装给朋友提建议,或者‘穿越’到未来,提醒自己问题终将过去。” 最后想告诉大家,情绪并非只有负面作用。适度的嫉妒或愤怒也能成为动力。比如,朋友的晋升让你羡慕?与其沉溺于苦涩,不如将嫉妒转化为奋斗的动力。研究显示,善于利用“坏”情绪的人往往对结果更满意。然而,关键在于平衡。如果负面情绪过于强烈,就需要通过上述策略加以调控。 当然有时候,暂时逃避也未尝不可。丧偶者通过转移注意力或避免触发悲伤的回忆,长期来看负面情绪更少。 最后想说“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数十种情绪调控工具,” “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组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一点努力,学会让情绪成为人生的助力,而非阻力。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